【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行政學人物重點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  Waldo瓦爾多 (1)反對政治與行政二元分立。行政倫理的倡導為政治教育典範的核心課題。 (2)將典範與模式(Model)、樣式(Pattern)視為同義語。 (3)1948年出版《行政國 : 美國行政學的政治理論研究》:來形容政府職能不斷提升與民眾日益依賴的現象,行政部門影響力越來越大。→攻擊「效率的基本教義」。(最早使用「行政國」一詞)      行政國的影響:      1. 行政部門提案的主要來源      2. 導致行政權力擴張,原因:(A)自由放任經濟思想受到批評(B)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C)立法權分散無力(D)司法退卻 (4)發起並贊助第一次美國「明諾布魯克會議」,提倡公共行政的目標在實現公共利益,於1968年提出新公共行政學派。 A.主張後邏輯實證論(反對邏輯實證論的價值中立),強調「社會公正」。 B.主張建構新的組織型態:除了傳統科層,應輔以科哈特的「協和式」組織(專案團隊、多元權威結構)。 C.主張以服務對象為重心。 D.主張適應環境的動盪不安。 E.與黑堡宣言都強調「民主行政的規範理論」。 F.其他:糾正多元主義(利益團體自由主義)的缺失、理論與實務整合、更廣泛的政治參與。 (5)名言: A.認為組織理論的研究宛如瞎子摸象。 B.行政學有「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C.在公共行政即政治學時期:行政學已成為次等公民。 D.歷史為政府帶來兩項傳統,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 E.如果行政是現代政府的核心,則二十世紀的民主理論勢必須強調民主行政(強調社會公平)。 F.以工具哲學為基礎的政治與行政分離公式,猶如自製的束身襯衣,限制了自己的胸懷與呼吸。 G.公共行政不能也不該成為一門嚴格的專業,而應成為如醫學般結合科學、藝術、理論與實務、研究與應用之多學科集合體。 H.民主政治是可欲的,官僚制度卻又是必須的,兩者來源雖不同,卻又能夠加以調和,而使民主行政得以建制。 I.「公、私組織的明顯區分已漸漸成為過去,這兩者正朝向模糊與結合的方向發展。」因此,第三部門構成了公、私組織之間大片的模糊地帶。 J.真正有效率的政府必定是民主的:其必須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時,真正民主之政府必定是效率的:其能敏感地察覺人民的需要,且以知識、誠實、正直、經濟等實現人民的意志。 (6)未來的官僚型態必須兼顧:服務性官僚、參與性官僚、代表性官僚 (7)於《公共行政的事業》一書中提及國家依其功能可分為:服務國家、獎勵國家、管制國家、福利國家。 ※然而,經由近幾年來的觀察,認為許多計畫已經超越傳統所理解的福利,因此,Waldo認為應設計另一種較佳的,即「公正國家」。 2.Kingsley金絲萊 (1)指出「公務員中立化」無異是要官吏「出家當和尚」,是錯誤、不切實際的。 (2)著作:《代表性官僚制》。 1. 政治的觀點:古德諾《政治與行政》。 2. 管理的觀點:懷特、費堯、古立克與尤偉克、張金鑑。 3. 公共政策的觀點:伊士頓、戴伊。 4.公共性的觀點:瓦爾多《明諾布魯克觀點》。   3.Wilson威爾遜 (1)1887首先發表〈行政的研究〉一文為行政的濫觴,行政學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故為「行政學之父」。 (2)主張: A.〈行政的研究〉:行政與政治應分立(強調「價值中立」)、強調行政應向企業學習。 B. 行政乃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而且不受政治的干擾操控。 行政是企業的領域,應從政治的即興之作掙脫出來。 C.不在於追求「政治智慧的永久格律」,而是著重於管理政府的細節。行政是政府最明顯的一部分。 D.為了效率不能不當地犧牲民主、行憲比制憲愈來愈困難。 E.輿論應扮演「權威性的批評角色」。 F.行政學研究應該美國化(本土化)。 G.主張廢除分贓制,實施功績制度。H.追求的核心為效率,而效率可以師法企業(第一個被行政學界用的科學為企業管理)。 4.Goodnow古德諾 (1)為行政改革運動的支持者。 (2)1893著作:《行政法》→美國第一本行政學教材、被稱為「美國公共行政之父」。 (3)1900著作:《政治與行政》,提出政治與行政分立(最積極)。 (4)名言:「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政治觀點 5. White懷特 (1)名言: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對許多人所做的指揮、監督、協調與控制。 (2)著作:《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確立政治學與行政學為兩門獨立的學科,為美國第一本公共行政教科書。 (3)倡導政治不應侵犯行政。 (4)認為執行與指導應採「首長制」,政策的尋求與決定應採「委員制」。 6.Gulick & Urwick古立克與尤偉克 (1)著作:《行政科學論文集》。 (2)提出公共行政七大管理要項POSDCORB(管理的觀點): P O S D CO R B 計畫 組織 用人 指導、領導 協調 報告 預算編列 (3)Urwick:行政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技術。 7. Gulick古立克 (1)行政管理學派,為羅斯福總統推動行政改革的推手。 (2)主張組織管理的重點在:領導、監督、溝通(溝通是手段,協調是目的)、分部化、協調。(創造「分部化」一詞) (3)首創組織結構分部化(是一種機關組織水平擴張的過程),提出分部化的4P原則:依「目的 purpose」、「過程 process」、「服務對象 person」、「地點 place」。(敏茲伯格加上知識技能與時間)分部化:水平的分化指揮命令系統:垂直的分化(層級節制體系)分部化的主要原因: A.工作與組織日益龐大,依工作性質將許多活動類歸到各單位(同一階層的各部門都是平行的),分工合作為求更大的組織效益和行政效率的提高B.為期達成『工作專業化』之利益。C.為避免單位間職權劃分不清D.為期適切的『控制幅度』。 (4)立論要旨:改善政府機關的效能與效率。 (5)Garson & Overman將「POSDCORB」轉為「PAFHRIER」: PA:政策分析 F:財務管理 HR:人力資源管理 I:資訊管理 ER:組織對外關係 8.張金鑑 (1)著有《行政學的理論與實際》,乃中國行政學鼻祖、我國行政學之父。 (2)提出15M來說明行政之意義,分別是目標(Aim)、計畫方案(Program)、人員(Men)、金錢(Money)、物材(Materials)、組織(Machinery)、方法(Method)、領導(Command)、激勵(Motiv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士氣(Morale)、協調(Harmony)、時間(Time)、空間(Room)、改進(Improvement)。 ( 3 )主張主管不應授予部屬          1.決定機關目標及政策;         2.決定機關行政計劃;         3.核定工作成果;         4.幹部培養與鼓勵;         5.對部屬作有計劃的接觸;         6.工作人員的考核與獎懲9.Dye戴依 (1★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行動。 10.Easton伊士頓 (1)公共政策是指: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發表〈政治學新革命〉而使政治學研究邁入後行為主義時期。 (3)後行為革命的主要論點:A、實質優於技術B、研究價值有建設性的發展價值,它乃是政治研究不可抺煞的一部分C、行為主義隱藏了一個經驗保守主義的意識型態D、價值負有行動責任,而行動就是在改造社會(專業的社會實踐)E、後行為主義主要是打破行為主義對現實的沉默,以期理論與實際結合F、知識份子涉入政治是不可避免也是應該的。 (4)民眾需求屬於系統中的投入因素。(5)系統模式:轉換過程是指政治系統的種種作為,經由 輸入→轉換→輸出→回饋,來完成政治系統循環。轉換因不明確透明常被學者稱為黑箱,因為一般人無法瞭解政府運作相關的過程。 11.Dahl達爾 (1)反對政治與行政二元分立。 12.Goodsell顧賽爾 (1)支持官僚組織。 (2)★公共利益具有四項功能:凝聚、合法化、授權、代表。 (3)提出公共價值涵蓋5M:手段、倫理、民眾、市場、任務。→可顯示黑堡宣言之價值取向。 (4)提出「再發現政府(十項原則)」與「再造政府」對抗。 (5)認為公共論述的主要政治象徵是「公共利益」: A.合法性與道德 B.政治共識 C.關注邏輯性 D.考量結果 E.議程的覺察 F.政治回應性   13.Frederickson佛瑞德瑞克森 (1)著作:《新公共行政 NPA 》。 (2)曾言:科學管理是第一個被行政學所借用的理論,故行政學是一門借用性學科。 (3)公共行政之精髓:追求公共性之實踐。 (4)公共性的指涉對象: A. 多元團體模式-利益團體 B. 公共選擇模式-消費者,理性抉擇者 C. 代議政治模式-代議士代表的選民(指「民選首長」及「民意代表」) D. 服務顧客模式-指得到「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個人」及「團體」。 E. 公民資格模式- 指具有「知識」又肯「參與公共事務」之公民(5)將新公共行政的主張形容為「第二代行為主義」看法:A. 較少「一般」而較多「公共」B. 較少「制度取向」較多「受益者影響取向」C. 較少「中立」而較具「規範」。D. 較少「描述」而較具「規約」。E. 希望做到科學 14.Kuhn孔恩 (1)《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典範」的意義(Paradigm)。 (2)典範形成的過程:前典範→典範→異例→危機→科學革命→新典範(3)學者亨利(Henry)應用孔恩(Kuhn)的「典範概念」,將「行政學」的「發展」定位為「五個典範」: 一、典範Ⅰ- 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1900~1926)。 二、典範Ⅱ- 追求行政原則時期(1927~1937)。 三、典範Ⅲ- 行政學即政治學時期(1950~1970)。 四、典範Ⅳ- 行政學即管理學時期(1956~1970)。 五、典範Ⅴ- 行政學即行政學時期(1970~迄今)。 15.Lord Acton艾克敦爵士 (1)名言:權力有腐化的傾向,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 後來為防止濫權所以設計了分權與制衡的憲政體制。 16.Ostrom歐斯洞新公共管理的代表人物,政治結構的典範,從公共選擇的角度說明官僚體制缺乏效率的原因 (1)著作:1973《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一書中,指出美國公共問題日益嚴重,公共行政卻又找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因而導致認同危機–批判Weber的合法理性官僚(威爾遜典範=傳統的行政典範)→無法反映作為消費者的公民的真實需求。(2)引進「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理論認為可以取代舊有Weber官僚制度 (3)★倡導「民主行政」典範來取代「傳統行政」典範,主張:「重疊的職能」、「權威的割裂」、「權威的多元中心(多元的決策中心)」。在多變的環境裡,權威分裂與多元重疊的管轄權是維持政治穩定和提升公共福祉的重要條件Waldo是民主行政的奠基者,Ostrom是民主行政的提倡者民主行政的基本特徵是:A. 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決策中心B. 是複式的組織制度,而非層級節制的金字塔結構C. 是自我管理,而非命令指揮D. 是分權,而非集權E. 是帶有政治色彩的行政,而非與政治分立的行政 (4)藉由「公共選擇論」來強調民主行政的特質。 (5)多元決策中心:可以讓政府勞務的提供保持良性競爭。 (6)民主行政的基本特徵:多元的決策中心、複式的組織制度、自我管理、分權、行政的政治色彩(7)行政學太過依賴官僚型模而生出的弊端:A. 無法分門別類的回應各種問題。B. 強加各種昂貴的社會成本給服務對象。C. 不能有效分派各種供給和需求。D. 無法防止公共財因某項用途而破壞其他用途所產生的流失。E. 容易發生錯誤也難以控制,導制公共行政遠離公共目的。F. 補救措施往往增加問題的嚴重性和複雜度而使情況惡化。 17.Muller穆勒 (1)認為公共選擇是:非市場之決策制定的經濟研究,或將經濟學應用在政治學中。 18.Rawls羅爾斯 (1)著作:1971《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被視為行政倫理的核心課題、強調「效率與公道」的結合。 A.第一原則:平等自由權。 B.第二原則:差異原則:各職位與地位應公平開放給每個人、最弱勢者應獲得最大利益(極大極小化原則→小中取大)。 (2)無知之幕:當每個人都能無知(也就是沒有偏見),所做的決定就會公平,也就是正義。而這種人人都無知,因而人人都無偏見的狀態,羅爾斯管它叫「原初境況(original position)」。 19.Sayre謝爾 (1)名言:「在一切無關緊要的面向上,企業與政府行政是相似的。」 (2)與Allison艾立森認為: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異大於同」。 20.Allison艾立森 (1)哈佛大學教授,著作:《決策的本質》,對決策理論有重大貢獻。 (2)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只在不重要的地方才相同」。 21.Harmon哈蒙 (1)強調「行動典範」,建構公共行政的行動理論: A.強調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面對面的接觸情境」。 B.藉由主觀意義的表達,達成交互主觀的共識。 C.對人的基本假定:主動積極的、社會的。即「主動-社會自我」 (2)認為公共行政的研究必須從基本的信念與假定出發。 (3)只有前瞻型(高回應性、高開創性)的行政人員,才符合公共利益的概念。 (4)行政人員的三元責任:A、專業責任:對專業責任的鼓吹以新公共行政(NPA)和黑堡宣言為代表。需授予行政人員必要的裁量權B、政治責任C、個人責任:當一位有責任感的公務人員不慎違法失職時,愧疚之情不是來自上級主管的懲罰,也不是來自同事間的鄙視,而是來自內心的責備。哈蒙稱為受煎熬的靈魂。要實踐個人責任必須有賴兩種機制(須有自我反省和交互主觀的能力)。 22.Denhardt丹哈特 (1)提出研究公共行政的目的:為行政職位作準備、結合技術與管理訓練、瞭解企業與政府的互動、影響公共組織、採取行動讓事件發生。 (2)著作:《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領航》提出「新公共服務」以修正新公共管理的論點。 (3)指出管理人員的勝任能力應包括: A. 個人:技術、人際關係、溝通。 B. 團體:行動取向、彈性、成果取向的領導。 C. 組織:環境的感受力、策略觀和全方位視野。 (4)著作:《公共組織理論》→將公共行政分成四個研究典範: A.行政控制典範:以Simon的決策理論為代表 a.丹哈特說站在方法學的觀點,公共行政長期以來的發展,以及大部分的著作,都與行政控制有關。 b.凡是能增加效率就是好的行政;反之,就是不良的行政。→為行政控制典範的觀點 B.組織學習典範:以Golembiewski的組織發展理論為代表,將現象學應用至行政相關論述,以哈蒙的行動理論最具建設性。 a.Scott:「人文主義的行政」。 b.全鍾燮:「組織民主論」、「現象學的行政論」。 C.政治教育典範:以Waldo的民主行政為代表,政治與行政不可分離。 D.政治結構典範:以Ostrom的公共選擇為代表,政治結構典範中的政治結構是屬於公共選擇理論。 23.Scott史考特 (1)提出「組織的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行政)。→丹哈特「組織學習」典範 (2)曾以「母牛社會學」批評人群關係學派(因人群關係仍將目標鎖定在生產力)。 (3)「組織的人文主義」的假定: A.除人性的尊嚴外,人格的保障與培育應植基於「平等而非層級的基礎」之上。 B.「人類情境」(human condition)有逐漸朝向完美的穩定趨勢。 C.組織的利得基本上是來自成員的利得,再者,伴隨著這些利得的利益(或滿足)應儘快地分配給那些付出行動者。 D. 組織在制定決策和建構控制時,最後的分析應以「成員的合意」為基礎。 E.組織的變遷應來自參與者對各種方案的完全瞭解和共識。 24.J. Jun全鍾燮 (1)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差別:公共行政較為繁文縟節。 (2)曾建議以「社會設計模型」來解決社會問題,其權力基礎在「責任分享」。 (3)將後人群關係稱為「組織民主論」。 (4)將「人文主義的行政」(Scott)研究途徑分為二種觀點:→丹哈特「組織學習」典範 A.深受工業心理學和企業管理影響頗深的「組織民主論」。 B.植基於哲學與政治理論的「現象學的行政論」。(5)認為民主行政應具備6個特色:1.公共利益的表達 2.代表性: 行政機關的人力組成結構應具備社會母群體人口的組合特色(代表性官僚體制) 3.開放性 4.超越派閥黨團 5.嚴防專業主義對民主的傷害 6.參與(6)認為行政機關決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可參考以下的標準:(1).非預期結果(2).公民權利(3).民主程序(4).專業知識(5).充分開放(6).共同利益(7).倫理與道德標準(8).輿論民意 25.Henry亨利 (1)著作:《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將行政學典範分成五個時期:(分行政管公) A.典範I:1900-1926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研究政府的官僚體制,價值中立,重「經濟」與「效率」研究。(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政治觀點;懷特《公共行政研究導論》),確立公共行政學術地位。 B.典範II:1927-1937行政原理時期:公共行政成為學術正統的全盛時期。但賽蒙認為行政原則只不過是行政諺語。強調放諸四海皆準原理,規範倫理的研究。(魏勞畢《公共行政原理》;古立克&尤偉克《行政科學論文集》─POSDCORB) C.典範III:1950-1970政治科學時期:個案研究法、比較行政研究。(高斯(Gaus) 〈公共行政理論趨勢〉) D.典範IV:1956-1970管理學時期:組織行為的實證研究與量化的管理技術研究,組織發展興起。(韓德森(Henderson)《當代美國公共行政總論》;馬區(March)《組織手冊》;湯普生(Thompson) 《行動中的組織》)馬區和賽蒙《組織學》;賽特和馬區《廠商的行動理論》。 E.典範V:1970~公共行政學時期:公平正義。(瓦爾多《邁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 26.吳定 (1)行政學的典範可以分為三大時期: A.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1887-1947):主張「價值中立」,目標在建立行政原則,受科學管理運動影響。 B.政治與行政復合時期(1947-1970):行政原則遭到懷疑,分立論被否定,政治學者抗拒行政獨立。 C.公共行政尋求獨立時期(1970~):新公共行政的倡導、公共行政研究已具規模。 (2)學者吳定認為,現代政府應積極扮演「五R 角色」,1.回應性2.代表性3.責任性4.可靠性5.務實性 27.Rosenbloom羅森朋 (1)★公共行政的界定可經由三途徑:管理、政治(分權、自主、多元)、法律。(Shafritz & Russell四途徑:加上職業) (2)公共行政運作的原則:憲政體制、公共利益、市場、主權(行政作為具備合法拘束力)。 ①就憲政體制而言:公共組織的公共性必須經由憲政體制方能體現。有感於艾克敦爵士曾言「權力有腐化的傾向,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為防止濫權所以設計了分權與制衡的憲政體制。公共組織必須面對不同的權力核心,給予適當回應,方能順利運作。公共組織不僅要面對相關行政部門的競爭抗衡,也要接受立法院部門的質詢監督。 ②就公共利益而言:企業組織的主要目標,在追求私人利益;而公共組織的存在目的,則在體現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組織的運作方式,必須符合某些崇高的道德規範,申言之,公共利益不但是行政人員的行為準則,更是文明體制的核心概念。③就市場機能而言:公共組織的運作缺乏市場機能的壓力,造成許多深遠影響:其中有兩項尤為顯著:一是供應公共財的義務,二是行政績效的評估難以進行。 ④就主權特質而言:行政機關與公務人員,基於公眾的信託,其行為應具備合法拘束力。執行主權意志,行政機關的主要工作,是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執行;透過公共政策,以權威式的分配方式處理社會價值及資源,體現主權的意志,維繫整體社會的運作。 政治途徑 政府的作為 直接和間接向民眾提供服務 公共政策制定循環的階段 執行公共利益 用集體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完成的事情 管理途徑 涉及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 是種管理專業 是官樣文章的米老鼠 是藝術 法律途徑 是法律的運作 是管制★(管制是政府最古老的功能之一) 是國王的恩典(Ex:社會福利) 是竊盜行為(Ex:社會資源的重分配) 職業途徑 是職業類別 是文稿競賽 是行動中的理想主義 是種學術領域 是專業活動   28.Shafritz夏福利茲& Russell羅素 (1)將「新公共管理」的特性比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 29.Hughes休斯 (1)認為四個促成新公共管理(新右派)興起的原因有: A.對公部門的挑戰 B.經濟理論思潮的變遷 C.私部門的變化 D.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30.Katz卡茲 (1)★管理人員應具備三項技能:高層→概念(抽象思考)、中層→人際、低層→技術。 31.Perry培立 (1)名言:行政機關權力之擴張乃為「無正當性的權力影武者!」。 (2)盧爾克(Rourke):將有實質影響力卻無須負擔政治責任的行政官僚集團,形容為「否決團體」。(3)巴薩克稱為侏儒耍大刀 32.Wamsley萬斯來 (1)與Goodsell、Rohr、White等發表《新制度論》,其中「公共行政與治理程序」一文,簡稱黑堡宣言。 (2)黑堡宣言(為官僚辯護):是屬於專業責任途徑的行政責任主張,被稱為「制度背景的新公共行政」。 33.Rohr羅爾 (1)主張:任何一種行政倫理的標準都必須反映「立國精神」的價值。 (2)行政人員應扮演的角色:主權受託者、憲政精神(立國精神)詮釋者、行政國衛士。→較符合司法監督 34.Veblen魏伯蘭 (1)認為專業分工會形成「受過訓練的無能」。 35.Dewey杜威 (1)認為專業人員不適於變動的環境,是「職業性神經錯亂」。Warnotte華諾則稱之為「專業的形變」。 36.Taylor泰勒 (科學管理學派又稱管理技術學派) (1)科學管理之父、時間研究之父、工人的敵人。提出「報酬動機激勵模式」,首創「動作與時間研究」 (2)以科學方法應用於工廠管理,來代替經驗法則。科學管理的中心思想:合作。 (3)強調「金錢雖非萬能,但總居次要地位之前」。 (4)出身基層,研究基層人員工作方法的改進,來自清教徒的家族淵源與思想。(5) 著作:《論件計酬(差別工資率)》、《工廠管理》、《科學管理原則》。(6)以科學的方法遴選工人,按件計酬鼓勵工人。(7)重心設計工作流程,促成效率工程科學興起。(8)認為無效率是管理員的問題。(9)科學管理最顯著的要素:任務科學管理的五大原則:系統化、計畫化、效率化、協調化、標準化。 37.Cooke寇克 (1)★首先將科學管理應用在公共組織上:任用一流人才、發展科學的工作程序或藝術、激勵員工。但不主張以經濟誘因作為唯一激勵途徑。 (2)為「人群關係學派」及「後人群關係學派」的理論先驅。 38.Gilbreth吉爾布萊斯 (1)動作研究之父。其妻子為「管理的第一夫人」。 (2)動時研究四因素:生理活動的能量、速度、持久性、成本。 (3)著作:《最佳方法》、《升遷三職位計畫》。 39.Mogensen莫更生 (1)提倡「工作簡化」。 40.Graicunas葛列卡納斯 (1)★最早提出「控制幅度」的觀念->組織的成員向上級長官報告的人數不要太多。 (2)提出「控制幅度」的計算公式:部屬人數呈算術級數的增加,但上級與部屬的關係卻呈幾何級數的增加。 41.Gantt甘特 (1)設計出「獎金制度」,提出「工作進度控制表」(甘特圖)。 42.Fayol費堯 (行政管理學派又稱程序學派) (1)現代管理理論之父(第一位完整介紹管理理論之人)、法國科學管理之父(為「古典學派」觀點)。 (2)提出14點管理原則:專業分工、權責相當、指揮命令統一、中央集權、層級節制等。 (3)提出管理五要素「POCCC」: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4)提出行政五要素「OSCAR」:目標、專業化、協調、權威、職責。(5)主張控制幅度不應超過5或6人 43.Follett傅麗特(有時翻譯霍萊特) (動態管理學派) (1)傳統時期第一位注意到人員的心理層面的女學者。 (2)額外價值論:指出個人生活在團體中,一定會受到團體影響。團體能使人產生強烈情感,因此團體具有附加價值。 (3)對權威的新看法: A. 情勢法則:命令和權威應去除人的因素,純粹根據當時的需要來運用權威。 B. 最後權威:個人在其工作範圍內有最後的權威。 C. 協調原則:管理的核心是「協調」(原則:直接、早期、互惠、連續)。D. 職能合作:長官和部屬之間不再是命令和服從的關係,而是職能合作的關係。 (4)提出「衝突與調和」的解決辦法是整合、「社區服務哲學」。 (5)強調人類行為的心理基礎,及集體工作時的情感反應。 (6)著作:《動態的行政》、《新國家》、《創造性的經驗》、《工業組織》。 44.Weber韋伯 (官僚型模學派,又稱科層體制學派) (1)德國人,《經濟與社會》。提出科層組織/官僚組織。 (2)Beatham形容為「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旗手」。 (3)提出三種權威類型:傳統、超人魅力、合法合理的權威(理性化、理智化可以用來「解除世界的魔咒」)。 (4)提出官僚體制的擴張將使人的熱情和自信被禁錮,他稱為「鐵的牢籠」、官僚制度必然導向集權化。 (5)對官僚語言的評論:官僚總是將公眾排拒在外,以及隱藏其資訊……。 (6)認為社會科學可採用「理念類型」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規範性的研究法)。 (7)理想型官僚制度:A. 層級節制:但是層級削弱上級對下級的跨級性(例如:第一階層對第三階層)的影響力。B. 人員有固定正式的職掌,依法行使職權。Merton墨頓提出「反功能原理」(官僚會產生「目標錯置」本來法規只是組織為了達成目標所使用的工具,然而因為過份重視法規而使人員產生錯覺,反倒認為遵守法規就是目的。)證明韋伯論點之謬誤。C. 機關辦事非人性化的對事不對人(Impersonality),可破除情面以消營私舞弊。D. 專業分工和技術訓練E. 永業化傾向:造成成就與年資的衝突,使人員喪失鬥志。F. 升遷按年資使人員忽略服務對象的利益。G. 官僚體制是理想的建構故缺實證基礎。H. 良好的待遇和工作保障可使工作人員的工作績效提升。 45.Heckscher哈克契(1)提出「後官僚組織」,修正韋伯式官僚組織的參考,認為組織權威是經由「制度化的對話」(溝通形成決策共識)來達成。(2)重視影響力的組織結構、以「尋找問題」為導向、以「矩陣組織」等形式呈現。(3)用意是趨近消費者導向、服務導向,認為政府該當具有消費者(即人民)需要的能力,和方便使用者的、動態性的後官僚組織:*權威的形成來自組織成員間對話和溝通,一種說服他人的影響力,並非依照權威、法規和傳統進行決定。*組織的目標強調使命感和認同,共同討論、共同擁有。*強調彈性的原則而非固定的法規,人員可在基本行動原則下,發揮創意解決不同的問題,更能按照問題實況彈性運用。*組織的分工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績效的評估:上下階級人員互相討論,講求公開及參與的程序。*官僚生涯規劃:否定永業化,人員流動頻繁,永業保障不再可取。*對變革存有預期心理,針對複雜且易變的環境,思考如何即時且有效解決未來問題。 46 .Bennis班尼士(1)主張:「民主組織」才能有效率地生存,因為對環境適應力較佳。(2)認為官僚制度在現實世界的特徵(官僚制度負面的特徵):A、主管缺乏技術能力B、武斷和荒謬的規則C、非正式組織破壞或取代正式組織D、角色間的混淆與衝突E、不以理性或法律基礎對待部屬,而非以理性或法律為基礎。。(3)認為官僚體制未來將會消失。47.Svara史跋勒 (1)提出「政治、行政分立二元(非二分)模式理論」: A.政治人物的職責(由多到少):任務、政策、行政、管理。 B.行政人員的職責(由多到少):管理、行政、政策、任務。 48.Mayo梅堯 (1)人群關係之父、霍桑實驗學派。著作:《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 (2)認為組織中有所謂「社會平衡」狀態:指員工能不受外來逆境影響,而繼續合作。 49.Whitehead懷德海 (1)著作:《工業界的工人》。 50.Roethlisberger羅茲力斯伯格& Dickson狄更生 (1)Roethlisberger提出「士氣」觀念:士氣係指個人與其服務機關間之動態平衡關係。 (2)Roethlisberger強調情緒發洩、小團體力量、士氣。 (3)著作:《管理與工人》。 51.Barnard巴納德 (1)為環境決定領導論者(時勢造英雄)。 (2)為「非正式組織」研究的先驅,認為非正式組織之結合是偶然、意外或不帶目的的。 (3)提出「貢獻與滿足之平衡」(發展為「交易領導」)、「互動體系論」。 (4)權威接受論:提出「無異議區(無利害區、冷淡地帶)」概念(此一區域即為影想力之展現)。 A.原則:受命者已瞭解、合於組織目標、不違背受者之利益、受命者有能力執行 (5)著作:《主管人員的功能》(主管是最關鍵的人物): A. 維繫組織溝通 B.爭取員工的努力 C.規劃組織目標 D.建構「創造性的道德」 52.Simon賽門 (1)「行為科學健將」,Denhardt丹哈特稱賽門為:傳統時期以來,理性模式行政理論的大師。 (2)著作:《行政行為》→強調以邏輯實證論(效率、客觀)的觀點來探討決策制定、行政人、目標手段連鎖、區分事實與價值、行政學是以「事實問題」為對象的實證研究(價值中立)。。 (3)組織平衡論:貢獻與誘因承襲巴納德。 (4)滿意決策模式:人是有限理性的(人類理性的限制因素:注意力的限制、不確定性、多元價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5)決策過程有三項活動:情報、設計、抉擇(耗時最少)。 (6)領導的基礎要有四種權威:信任、認同、制裁、合法。 (7)指出政府組織重組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早出現「學習」一詞)。 (8)行政的核心是:決策。 (9)重視以「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發現來研究行政行為。 (10)建立科學原則之前,「必先發展概念工具」。 (11)將理性決策更名為「主觀預期效用理論」。 (12)名言: A.傳統行政學的行政原則不過是「行政諺語」。 B.組織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是這些組織都想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 C.「所謂行政,泛指將事情完成的藝術。」、「無溝通就無組織。」、「衝突非但不足怕、不足恨,而卻可愛!」 53.Willoughby魏勞畢 (1)著作:1927年出版《公共行政的原則》。     .從「政治觀點」看行政,認為「行政就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     .以「三權分立」為基礎,認為行政就是「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 (2)著作:《現代政府》–政府權力傳統三分法(立法、司法、行政),應修正為「現代五分法」(選舉、立法、司法、政務、行政),行政可與政務有所區分。 (3)政府組織論:認為「行政」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物」。 54.French傅蘭琪 (1)領導的基礎要有五種權威:獎勵、強制、合法、歸屬(參照權)、專家權(自然領袖)。 55.Maslow馬斯洛 (1)著作:《人性激勵理論》、《激勵與個性》。 (2)同時為「後人群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3)1969發表〈Z理論〉一文,提出第六層需求:超越個人或靈性需求,又稱審美或後設激勵。 56.McGregor麥克葛瑞格 (1)現代激勵管理理論之父。同時為「後人群關係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著作:《企業的人性面》提出「X理論」與「Y理論」。 (3)第一個提出「組織發展」名詞的人。 57.Herzberg賀茲伯格 (1) 激勵保健理論(雙因子理論):(為工作豐富化、工作生活品質化提供理論基礎) A.保健(不滿足;維持)因素:組織政策與管理、上司監督、報酬待遇、人際關係、工作環境與條件。 B.激勵(滿足)因素:成就、賞識、工作本身、責任、升遷與發展。 (2)著作:《工作及人性》。 58.Williams威廉士 (1)著作:《員工的欲望》→首先以「人群關係」觀點討論管理問題的書籍。 59.Argyris阿吉里斯 (1)提出「單圈學習」、「雙圈學習」模式、提出「人格成熟理論」。 (2)提出「組織防衛」: A.對問題視若無睹,維持和諧的假象→「熟練的無能」。 B.方式:儀式性會議、防衛賽局、自欺的行為。 (3)著作:《組織氣候概念化的問題》→最早有關組織氣候的著作。 (4)與Schon熊恩合著:《組織學習:行動理論的觀點》→★最有系統、最具代表性之組織學習研究。 60.Alderfer愛德佛 (1)提出ERG理論:生存需求、關係需求、成長需求。 (2)ERG為滿足提昇與挫折退化並存的程序。 61.McClelland麥克里蘭 (1)三需求理論:成就、權力、親和。 (2)提出「避免失敗的動機」。 62.Adams亞當斯 (1)公平理論:主要來源是經由社會比較,可分為「自我比較」、「跨組織之同輩或同等級者之比較」。 (2)公平理論可追溯到巴納德貢獻與滿足平衡論。 63.Vroom佛洛姆 (1)期望理論:權值(期望值)、媒具、期望。 (2)期望值=機率X報酬 (3)激勵=期望值X期望 64.Locke洛克 (1)目標設定理論 65.Bertalanffy薄特蘭菲 (1)一般系統理論之創始者、區分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的第一人。 (2)平行論。 66.Boulding鮑丁 (1)系統層次論:物理機械系統→生物系統→人類社會系統。 67.Parsons帕森思 (1)社會系統論(將組織以社會功能作分類)。 (2) 社會系統四項功能「AGIL」:適應(A系統要有準備和彈性)、目標達成(G)、整合(I維持系統內各部的團結)、模式的維持(L一方面補充新員,另一方面又使之社會化以接受系統的特有模式)。 (3)社會系統三階層及其功能: A.社會-策略(外):適應、模式的維持。A+L B.管理-協調(中):適應、整合。A+I C.技術-作業(內):目標達成。G (4) 組織之分類: A.以經濟生產為目標之組織:如企業公司,以解決適應環壞問題為功能。 B.以達成政治目標為目的之組織:如政府各部門,在於達成社會的價值目標。 C.以達成社會整合為目標之組織:如法院、政黨、利益團體,在於協調衝突、完成機關的期望。 D.以維護型態為目標之組織:如學校、教會,在解除合法價值間的衝突,可視為教育及文化方面的功能。 68.Homans霍曼斯 (1)認為社會系統有三個因素:活動、互動、情緒。 (2)社會測量理論:利用直接觀察法來觀察團體成員之互動行為。 69.Selznick賽茲尼克 (1)利用「結構–功能分析」及「系統研究」來探討組織。 70.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 (1)著作:1776《國富論》→首先提出「分工」概念 71.Drucker杜拉克 (1)當代管理學大師,提出「目標管理」(MBO)。 (2)著作:《管理實務》、《斷續的年代》→最早出現「民營化」一詞。 (3)著作:《公共行政的致命傷》提出公共行政績效不彰有六大因素: A.政策目標太過理想:缺乏明確衡量對象,充其量僅為一模糊的口號。 B.政策想畢其功於一役:不思建構優先順序並與以堅持。 C.政策相信「大就是美」:不顧其過重負荷。 D.政策缺乏實驗:太過教條,沒有學習不同方式之創新勇氣。 E.組織與人員不能從經驗中加以學習:亦不能作前瞻性的思考,並對期望的結果加以反饋,以致未能發現自己的能力、缺失與盲點。 F.行政人員不能及時放棄過時之物:逕自盲目擁抱。 72.Sloan史龍 (1)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 (2)提出「事業部門制」:集權政策、分權管理、利潤中心、產品中心、陣容堅強的幕僚群。 73.Lewin李文 (1)為「組織發展」的先驅,認為組織中所有的行為是兩種力量下的產物:努力維持現狀、推動變革。 (2)為「敏感性訓練法」(小組團隊訓練、實驗式訓練、感應訓練)興起的主要貢獻者:陌生人、堂兄弟、家庭實驗法。(發展組織中的個人) (3)組織變革過程:解凍→移動(變遷)→復凍/結凍 74.Lewin李文& Lippitt李彼特& White懷特 (1)最早提出組織氣候概念。 (2)將領導分成三種:獨裁式、民主式、放任式。 75.Lippitt李彼特 (1)為環境決定領導論者(時勢造英雄)。提出「一個病態社會必會出現病態的領導者」。 76.Litwin 李特文& Stringer史春格 (1)首創「度間」來研究組織氣候,曾於「奇異公司」作研究,而創造出九個度間。 (2)首先以「整體及主觀」之環境觀念來研究「組織氣候」。 77.Likert李克特 (1)提出組織「度間」之七項變數。 (2)將組織領導分為: 系統一:壓榨的權威式領導 系統二:仁慈的權威式領導 系統三:諮商式的領導 系統四:參與式的領導 78.Sisk席斯克 (1)以「系統途徑」來研究組織與管理。 (2)著作:《管理原則》。Ex:若員工內向、被動,應採用正式結構與正式激勵;反之,則採參與管理。 79.Blake布萊克& Mouton毛頓 (1)著作:★《管理格道》將組織氣候分成81種,以其中五種為代表(用兩項變數衡量組織氣候:員工、工作): A.無為型(1,1):對員工及工作都漠不關心。→無為式管理 B.懷柔型(1,9):只關心員工。→鄉村俱樂部式管理 C.業績中心型(9,1):只重視工作績效。→權威服從式管理 D.平衡型(5,5):對員工及工作關心程度適中。→組織人式管理 E.理想型(9,9):對員工及工作都高度關心。→團隊式或理想型管理 80.Schein雪恩 (1)將組織文化「由淺到深」區別為:器物與創造物、價值觀念、基本假定。亦即第一部份是組織文化的表達形式,第二、三部份是組織文化的實質內容 (2)將組織文化途徑稱為「符號管理」。 81.This李斯 (1)三種錯誤管理理論(地位上的障礙): A.嚷叫理論:以聲勢奪人 B.硬塞理論:填鴨 C.愚民理論:要求下屬完全服從即可 82.Habermas哈伯瑪斯 (1)理想溝通情境:真誠性、真實性、正當性、可理解性。 83.Dalton道爾頓 (1)將「非正式組織」分類: A.垂直團體:垂直共棲、垂直寄生 B.水平團體:水平防守、水平攻擊 C.混和團體 84.Nigro賴格羅 (1)將「非正式組織」分類: A.水平內部、水平部際 B.垂直內部、垂直部際 85.Mereno莫理諾 (1)以小團體分子之間相互吸引關係作研究。 (2)提出「社交測量圖」來研究非正式組織。 86.Davis戴維斯 (1)以工作人員實際接觸之關係作研究。 (2)提出「組織交互作用圖」研究非正式溝通管道。 (3)人格特質研究法(領導人應具備的特質→英雄造時勢):智慧、社會的成熟性與廣博性、內在的動機與成就感、人群關係的態度。 87.Haire海爾 (1)提出「意見溝通原理」研究小團體溝通。 (2)六種小團體溝通型態:連串式、放射式、放射循環式、循環式(溝通機會相同、溝通量最大)、放射連串式、連串放射連串式。 88.Hansmann韓斯曼 (1)提出非營利組織「契約失效」理論(類似私人部門「市場失靈」理論)。 (2)市場失靈原因:外部性、市場不完全性(公共財)、資訊不對稱、自然獨占。 89.Salamon薩拉門 (1)第三者政府理論:政府透過代理人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 (2)提出「志願服務失敗」的原因:慈善的不足、慈善的特殊性、慈善的干涉主義、慈善的業餘性。 90.Cangelosi甘吉若希& Dill迪爾 (1)首先正式將「組織學習」當成理論加以研究者。 91.Senge聖吉 (1)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主張以「系統性思考」來形塑「創造性的張力」,以便在五項「構成技術」:系統思考(第五項修煉)、自我精進、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等五項修鍊來不斷形塑學習型組織。 (2)主張「行動科學」方法論。 92.Lindblom林布隆 (1)漸進決策模型:新政策只是過去政策的修正、目的與手段並不嚴格區分、是「枝」的分析、最適決策由同意而生、連續比較以減少對理論的依賴。(最普遍的決策模式,例如★漸進預算決策『Wildavsky』) (2)著作:《漸進調適之科學》→發展出「漸進主義」一詞。 (3)認為可透過「社會互動」來解決科學理性的不足,如:說服、交換、權威、威脅。 (4)認為人類社會中有兩種社會控制: A.權威體系:講究的是教條,灌輸命令服從。 B.自由市場:強調的是廣告宣導、自由交易、遊說勸導等。 (5)《政治與市場》建構了人類解決問題的兩種模式:→主張非權威取向的決策途徑。 A.模式一:以真理(客觀)為基礎→錯誤的規避、充實、樂觀、知識思考(廣博、決定的) B.模式二:以意願(主觀)為基礎→分岐的政策需求、不充實、悲觀、社會互動(交易、議價的) 93.Etzioni艾桑尼 (1)混和掃描模型: A.制定決策方向時:採理性模型。 B.制定執行辦法時:採漸進方法。 94.Cohen柯漢& March馬區& Olsen歐爾森 (1)提出「垃圾桶決策模式」。 (2)組織化的失序狀態:有問題的偏好、不明確的技術、流動式的參與。 (3)決策產生的四個因素: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選擇機會。 95.Stogdill史度第& Tead泰德 (1)人格特質研究法。 96.House豪斯 (1)途徑目標理論→根據Vroom的期望理論而來。 (2)領導行為的四種架構:工具行為、支持行為、參與行為、成就導向行為。 97.Burns柏恩斯 (1)著作:《領導》→提出「轉換型領導」: A.結合魅力領導與交易領導。 B.透過精神感召與結合成員需求建立共識。 C.提倡者:貝斯(Bass)、班尼斯、那魯斯等。 98.Parkinson白京生 (1)提出「白京生定律」(用人麻痺症/組織麻痺症):首長喜歡增加用人(每年平均增加5.6%之人員)、機關中採用「委員會」的組織會愈來愈多(派系鬥爭);機關年代愈久,組織成員素質愈低;開會時間長短與議題重要性成反比;機關內部行政效率低落,外表建築卻日漸華麗雄偉;年度結束前,消化預算將經費用完。 99.Michels麥可斯 (1)德國教授。提出「寡頭鐵律」:領導者權力愈大,機關組織愈龐大,組織成員權力愈小。 100.Robbins羅賓斯 (1)著作:《管理組織衝突:一個非傳統的途徑》提出三種組織衝突哲學: A.傳統學派看法:衝突對組織有害,應設法減少衝突。 B.行為學派看法:衝突無可避免,應設法解決衝突。 C.互動學派看法:衝突有存在的必要性;衝突管理包括刺激與解決;衝突管理是全體主管的主要責任。 101.Rahim雷辛 (1)五種處理衝突型態:整合、取悅、支配、逃避、妥協。 (2)管理衝突的過程:衝突→診斷→干預→效能 (3)認為組織中的成員面臨的衝突有: A.自我角色的衝突 B.人際間的衝突 C.團體內的衝突 D.團體間的衝突 102.Aberbach亞伯赫& Putnam普特南& Rockman羅克曼 (1)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關係模式: A.模式一:政策/行政關係 B.模式二:利益/事實關係 C.模式三:衝勁/平衡關係 D.模式四:純然混和關係 103.Kaplan坎普南 (1)提出七項政策規劃原則:公正無私、個人受益、緊急處理、持續進行、分配普遍、劣勢者利益最大、人民自主。 104.Lasswell拉斯威爾& Lerner賴納 (1) 著作:1951《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新近發展》→公共政策的里程碑、公共政策研究的濫觴。 105.Lasswell拉斯威爾 (1)政策科學之父。著作:1970《政策科學的前瞻》。 (2)Lasswell拉斯威爾&坎普南(Kaplan):「政策乃係為某項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 106.Starling史達林 (1)提出政策設計有「6C」原則:集中、明晰、變遷、挑戰、協調、一致。 (2)行政責任的內涵:回應、彈性(考慮個別差異)、勝任能力、正當程序、負責、廉潔。 107.Downs唐思 (1)著作:《官僚內幕》→將市場經濟學的觀點應用在官僚制度、公共行政的分析上,從而建構出「官僚理念意識」。 (2)將決策者的類型分為五類: A.攀爬者(自利):將組織當成踏板。 B.保守者(自利):維持現狀。 C.狂熱者(利他&自利):奉獻於自認對國家有利的政策目標。 D.倡導者(利他&自利):執著較大原則方向的政策,為公共利益奉獻於組織,從政策過程運作中享有權利。 E.政治家(利他):推行全國性的政策,追求總體的福利,承認許多極有價值之信條與組織存在。在官僚理念意識下,政府機關會表現以下特質:1強調官僚的正面利益,而忽略其成本2彰顯官僚服務的進一步擴張是可欲的3強化官僚為整體社會提供的利益,而非對特定的利益做服務4誇大官僚目前高水平表現5重視官僚的成就和能力,忽視或減低其失敗或無能 108.Dunn黨恩 (1)在《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一書中對「政策評估」特性的說法: A.以價值為核心 B.事實與價值互依性 C.目前與過去取向 D.價值二元論:它可以被視為目的,也可以被視為手段。 (2)認為政策評估是客觀的事實分析,也是價值的判斷。 (3)★提出政策評估的類型: A.虛擬評估:應用描述性(如社會實驗、社會監測)的方法,產生可靠而有效的評估結果。 B.正式評估:與虛擬評估不同的是,其評估的基礎是依據決策者正式宣布的目標。 C.決策理論評估:注重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 (4)政策分析五項分析:問題建構、政策預測、政策推薦、政策監測、政策評估 (5)政策監測:指製造公共政策應是關係資訊的政策分析過程。更詳細的說,政策間測是指在執行的過程中為了解執行狀況和結果,所採行的追蹤及管制。 主要功能: A.順服功能(compliance):透過政策監測,可得知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行政相關人員、標的團體或其他關係人,是否遵守由立法機關、管制性機關等所定的標準、程序和規定。 B.審計功能(auditing):透過政策監測可獲知其所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C.會計功能(accounting):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由於公共政策的執行,而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上發生了改變,及其改變的程度為何。 D.解釋功能(explanation):透過政策監測可以解釋為何某一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了之後,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 (6)政策評估的標準(& Poister):適當性(最重要)、回應性、公正性、效率性、效能性、充分性。 (7)政策評估結果的處理方式:調整、持續、終止、重組。 109.Guba古巴& Lincoln林肯 (1)提出回應性評估。 (2)★評估的典範可分為四代: A.第一代測量:工具性的。 B.第二代描述:人文的。 C.第三代判斷:批判的。 D.第四代回應性:重視政策利害關係人(重協商);回應的-建構性評估。 110.Lowi羅威 (1)認為會造成「有政策無法律」是因為:行政裁量。 (2)著有《自由主義的終結》;提出利益團體的自由主義:政府支出的資源通常是強勢團體得到較多,但成本卻由大眾分擔。 (3)提出「鐵三角」、「俘虜性組織」(行政組織有時會成為利益團體的守護神,如美國的軍事-工業複合體)。 (4)為公共政策學者,區分公共政策類型: A.分配性政策:非零和賽局(影響一部分利益團體)。-利用各種誘因使標的團體配合 B.管制性政策:零和賽局。 C.再(重)分配性政策:零和賽局。Ex:證卷交易所得稅、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 D.自我管制性政策:非零和賽局(影響一部分利益團體)。Ex:美國的教育政策。 111.Anderson安德森 (1)公共政策學者,認為研究公共政策有三個理由: A.科學理由:將公共政策視為依變項(政策決定)或獨立變項(政策影響)。 B.專業理由:應用科學知識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 C.政治理由:確保政府採行正確的政策,以達成正確的目標。社會科學家應倡導正確的政策,從事政策的價值論證。 112.Kingdon金頓 (1)提出「政策窗口」。 (2)金頓kingdon於1995年以垃圾桶模式為基礎,提出修正的模式,其決策模式包含三種:問題、政策、政治。這三項獨立的支流最後在某一個關鍵時刻連結在一起,即問題被認知、解決方案可被取得、政治氣候營造出改革的契機,此一時機即為「政策窗」的開啟。 113.Dror卓爾 (1)呼籲政治學及公共行政學的專家們應致力發展「政策分析」科學。 (2)提倡規範的最適化模式。 114.Wildavsky魏達夫斯基 (1)認為政府預算決策過程符合:漸進決策模型。 (2)與Pressman普理斯曼合寫一本探討加州奧克蘭市解決失業問題的名著,為政策執行研究的新里程碑。 (3)為達「向權力說真話」,最好的政策評估方式為「自我評估」。 115.Kaufman考夫曼 (1)認為美國行政常呈組織效率與政治回應的鐘擺效應之循環。 (2)對於「官樣文章」(Red Tape)所導致在制度上的困惑象徵,曾經指道:「一位行政人員的官樣文章,也許是另一位人員珍貴的程序保障」 116.Friedrich費德瑞區 (1)行政是政府的核心。 (2)行政責任的實踐應倚賴兩種標準:技術知識、百姓感受。 117.Finer范納 (1) 范納(外控→民眾)與費德瑞區(內控)曾就外部與內部責任進行大辯論。 (2)曾言:「民眾可能不智,但不會不非。」→主張外部控制 (3)主張應縮小行政人員的裁量權,遵守依法行政。 118.Ventriss范垂斯 (1)曾言:「行政雖是政府的核心,但公共才是國家的重心。」 119.Gladden葛雷登 (1)曾言:「第一古老的事業是巫教,第二古老的則是行政。」 120.Hobbes霍布斯 (1)稱政府為「巨靈怪獸」。 121.Toffler托佛勒 (1)著作:1980《第三波》第三波時會有七大變遷: 科技環境快速發展、資訊處理與電腦應用普遍、工作領域擴大與彈性工時的實施、組織忠誠下降、組織結構趨向適應性與臨時性、組織目的重視回應性、跨國公司增加。 122.Maynard梅納德& Mehrtens瑪恩絲 (1)著作:1993《第四波》。 第二波 競爭 第三波 合作(電腦資訊) 第四波 共同創造           123.Nakamura 中村& Smallwood史謨伍德 (1)五種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權力網絡: A.傳統技術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的現象。 B.指導性授權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協商的失敗」的現象。 C.妥協交易模式(協商者):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協商的失敗」、「籠絡或欺騙」的現象。 D.裁量性實驗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模稜兩可」、「不負責任」的現象。 E.官僚企業家模式:可能造成「技術工具失敗」、「政策僭越」的失敗現象。 124.Heady黑迪 (1)著作:1991《公共行政:一個比較的觀點》提出開發中國家行政系統的類型: A.官僚突出的體制:傳統菁英、個人型官僚菁英、聯盟型官僚菁英、鐘擺系統。 B.政黨突出的體制:多頭競爭、一黨獨大半競爭、一黨獨大動員系統、共黨極權。 125.Almond阿蒙 (1)採用「功能(系統)研究法」來研究比較行政。 (2)政治文化的類型(Almond&Verba):偏狹性(非洲、南美洲部落)、臣屬性(君主專制:中國政治文化)、參與性政治文化(英、美等國) 126.Osborne奧斯本& Plastrik普拉斯崔克 (3)提出政府再造的五C「五項希望工程策略」(Five Cs): A.核心策略:領航。 B.後效策略(最具影響力):企業化管理、良性競爭、績效管理。 C.顧客策略:提供顧客選擇權、品質確保措施。 D.控制策略:組織授能、成員授能、社區授能。 E.文化策略(最隱晦難明):改變工作內容與方法、管理情緒與壓力、形塑贏家心態。 127.Hammer韓默& Champy錢辟 (1)其所提的組織再造主要是以「流程」為改革中心。 128.Peters彼得斯 (1)提出四種政府的治理模式: A.市場式:將重點置於公共組織的上層,希望決策者具有企業家精神;分權、績效(非功績)給薪制。 B.參與式:扁平化、全面品質管理、團隊。決策強調協議與磋商。 C.彈性化:運用虛擬組織,採取工作團隊式(臨時雇用制)管理。強調實驗性的應變決策。 D.解制式:為企業型政府。強調公共官僚在公共利益中所扮演的角色。 129.Juran朱朗 (1)提出品管三步曲:品質規劃、品質控制、品質改善。 130.Savas沙維斯 (1)提出民營化的四項策略:增加市場競爭機制、使用者付費、建立替代遞送系統(替代券、志願性團體、契約外包)、解除禁令與管制。 (2)提出民營化的實務:契約讓渡(簽約外包)、替代券(抵用券)、共同生產、解除管制。 131.Gortner高登爾 (1)著作:1989《組織理論:公共觀點》認為公共組織有不同於一般的私人企業的特性: A.法律權威 B.理性、效率(不追求利益) C.心理與社會 D.政治、權力關係 132.Schneider史耐得 (1)企業型官僚在行政革新上應扮演的角色: A.優越的協調能力 B.創新、勇於承擔 C.敏銳察覺公共需求、快速回應 133.Ridley瑞得利 (1)認為政治中立會涉及兩層面的意涵: A. 專業中立:文官被假想為對其部長提供無私的忠告。 B.變色龍:高級文官一方面要提供公正無私的建議,一方面又要努力推動部長的政策。因此,當政府因選舉而改朝換代時,他們必須具有像「變色龍」似的能力,繼續忠誠的執行蘊含相當不同觀點的政策。 134.Rousseau盧梭 (1)提出「公意志」的概念。 135.Schubert舒伯特 (1)指出行政人員的三種風格 A.行政理性型:採科學實證主義、專家權威。 B.行政理想型:「開明官員」、「民主守護神」、「行政柏拉圖主義的忠實者」。 C.行政現實論者:扮演社會的「觸媒」、「轉化劑」等多元角色。 136.Warwick華偉克 (1)行政裁量的倫理基礎:公共取向、反省性選擇、真誠、程序的尊重、手段的限制。 137.Morrisey莫里榭 (1)生產力衡量模式: A.生產力指標:每工作小時產出、個人產出、符合進度、克服的困難、節省的時間。 B.作業規劃指標:目標暨成果管理應用、工作流程、成員負荷、資源分配、管制考核。 C.組織形象指標:媒體有利報導、資訊開放、成員著作發表、社區參與、機關協調。 D.民意機關關係指標:民意代表詢問處理績效、預算批准、法案批准、立法資訊提供。 E.成員發展指標:受訓、升遷成員數、多元專長計畫、指定培育的成員數。 F.成員士氣指標:離職率、缺勤率、申訴成員數、新觀念次數、自動服務。 138.張潤書 (1)研究行政學的目的:提高行政效率(果)、促進行政現代化、培養行政通才、促進行政的公平與正義。 (2)★人群關係的重要管理原則: A.尊重人格:「士為知己者死」、「滿腔熱血,賣給識貨的人」、「人爭一口氣」、分級授權、意見溝通、工作激勵、目標管理。 B.相互利益:有福同享。 C.積極激勵:避免消極制裁,改善環境、民主領導、工作保障與人員激勵。 D.意見溝通:有助團結。 E.人人參與:以「合作共識」代替強制妥協,以「權利平衡」代替命令服從。 F.相互領導:用影響力。 139.William Ouchi威廉大內 (1)Z理論:長期僱用、緩慢的升遷率、參與共識的決策、團體的決定人人負責、全局取向。 140.Webber魏伯 (1)著作:《管理導論》提出組織結構的演進: A.傳統的組織型態:酒瓶式。 B.理性官僚體制:金字塔式。 C.雙層金字塔式 D.新興的組織型態★:極端集權→鐘型;專家擴增→直立式橄欖球型;民主式→同心圓;自由式→變形蟲;專案組織→矩陣型。 141.Mintzberg敏茲伯格 (1)組織分類:機械官僚、專業化官僚(大學、醫院)、簡單結構、臨時任務編組。 (2)官僚五種基本協調機制:相互協調(最基本、非正式)、直接監督(正式命令)、工作過程標準化、產出標準化、技術標準化。 (3)領導者應扮演三種角色:人際、資訊、決策。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在激勵部屬。 142.R.W.Cobb&C.D.Elder柯布&愛爾德 發起公共問題者類型: A.再調適者:在感到有一種不利於地位,資源分配的偏袒狀況時,就發起問題的競爭性團體。 B.發掘者:即純為個人私利而發起問題者。例如:候選人為競選公職,刻意挖掘一些公共問題以高自己的知名度;亂開政策支票,但問題的解決、政策的執行卻不重視。 C.環境反應者:即相應於某一不可預知的事件而發起問題者。 D.行善者:即為所信仰的公益而非為個人私利發起問題者。 143.愛德華三世(G. Edwards III)的政策執行力模式(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因素):溝通、資源、執行者意向、官僚結構 權變理論 144.Fiedler費德勒 (1)首先提出「權變領導理論」: A.領導的三項變數: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任務結構、職位權力。 B.領導風格:任務導向、關係導向。 (2)設計出「最難共事同仁量表」(LPC):分數高為關係導向領導,分數低為任務導向領導。 145.Woodward伍華德 (1)權變理論的先驅者。 146.Burns伯恩斯& Stalker史塔克 (1)權變理論研究之奠基者。 (2)建構「機械式」和「有機式」組織的區別。 147.Kast卡司特&Rosenzweig羅森威 (1)環境系統論(開放系統論):一般環境系統、特殊環境系統(顧客、供應者、競爭者、技術、政治社會因素)。 (2)著作:《組織與管理》→權變理論。 (3)組織系統包涵五個次級系統: A. 結構:成員的權責分配、正式關係。 B.技術:如何把輸入加以轉換後輸出。 C.心理及社會:個人動機、角色地位、影響力。 D.目標與價值:考慮對社會的貢獻、社會的需求。 E.管理:作用為整合、協調、設計、控制,貫穿整個組織。 148.Luthans陸慎思 (1)圖解行政學派。 (2)其認為組織衝突之原因在於「業務與幕僚機關」間之差異。   生態理論學者 149.Gaus高斯 (1)生態理論學者。 (2)第一位使用生態觀點來研究政府行政現象之第一人。 150.Riggs雷格斯 (1)生態理論學者。 (2)其所創造的生態型模釋(鎔合-稜柱-繞射),被認為是解釋開發中國家行政現象最權威的理論。 (3)著作:《開發中國家的行政:稜柱社會的理論》→行政生態理論的跨時代鉅著。 (4)棱柱社會的特性:重疊性、異質性、形式主義、多元社團化、多元行為規範及貪污腐化等。 (5)稜柱型國家或社會: A.社會階級:「稜柱團體」(Clects) B.政治舞臺:「鬥雞場」(Cockpit) C.經濟:「市集食品店」(Bazar Canteen) = 價格不可決 D.行政組織:「沙拉」(Sala) (6)繞射社會之類型(Heady提出): A. 公民文化的行政 B. 古典內涵的行政 C. 邁向現代化的行政 D. 極權效率主義的共產行政 151.Thompson湯普森 (1)生態理論學者。 (2)將組織技術分為三種:長距離連結的技術(如裝配線)、中介技術(如電話公司)、密集技術(如醫院、科學實驗室)。 (3)傳統行政倫理:中立倫理和結構倫理不為行政倫理的旨趣。 (4)行政倫理的立論基礎:行政人員獨立的道德判斷。 公共選擇理論 1.代表人物:布坎南、尼斯坎南、杜洛克 2.以自利的假定提供公共觀點、個人是追求理性自利的計算者。 3.政府和社會的功能僅在提供穩定的環境,使個人自由選擇得以運轉。 4.忽視弱勢團體。 5.三種假定: A.每個人都是獲取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理性自利)。 B.若全體皆為公共財奉獻,則每人可獲得的幸福,將比都不奉獻來的多。 C.若政府制度是多元、分權的,則民眾就能依自己的偏好選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行政國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溝通風格Habermas瓦爾多SFO社會公正To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