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考選部命題大綱-教育哲學

主題:心靈問題與教育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第三章 心靈問題與教育 l  知識形成的兩個條件: l  能知的主體:即是心。 l  被知的對象:乃客觀世界的事物。 第一節 心靈學說的派別 一、心靈實體說   i.  最原始的見解: 1. 人在身體之外,尚有一個靈魂。 2. 靈魂是非物質的實體,生命、思想與動力的來源。   ii.  柏拉圖認為: 1. 靈魂為非物質或存在;本性存於永恆的觀念世界中。   iii.  亞理斯多德: 1. 靈魂是身體真正形式,為其實在性與完全。 2. 魂靈為身體的目的與完全,身體為目的而存在,在目的中求實現。 3. 中世紀經院哲學靈魂不滅與身心二元論之所本。 iv.  笛卡爾: 1. 分心靈與物質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本體。 2. 物質的屬性為延展。 3. 心靈的屬性為思想。 二、心靈狀態說   i.  以意識作用為心靈的本體,是假定的靈魂的各種作用。   ii.  經驗主義者:休謨 1. 關於實體的假定,是無根據的。 2. 一切知識源於經驗。 3. 經驗是我們內心所有的印象。 4. 印象不能證明外界事物有各種本質的存在。 5. 心靈亦非本體,只是一束許多不同的知覺,即經驗匯合的總體。 6. 觀念聯合的原則: 甲、類似:見畫形而思其原物。 乙、連接:由甲而及於乙。 丙、因果:因創傷而受苦痛。   iii.  主張心靈在初生時空無所有,是後天經驗為關於先後次序的若干原理與公例組織形成的。 iv.  經驗由感覺、反省會合以成觀念而來,故觀念乃是構成心靈的原子。 三、唯物主義的心靈論   i.  除物質外,別無所謂心靈的存在。   ii.  我們所意識的一切心理程序,只是物質的功能。   iii.  霍布斯: 1. 以運動解釋一切,萬物皆生於運動,即感覺與思想觀念。 iv.  虎克:以記憶為腦髓中一切觀念物質的儲藏。 v.  陶蘭:以思想為腦之機能,均受生理學影響的結果。 vi.  拉馬脫利:用物理的原因,解釋人的思想。 vii.  赫胥黎: 1. 認為心靈不是自然程序中獨立的因素。 2. 伴隨現象論:是指一些現象,伴隨神經系統中一切程轉而運行變化,如影隨形。 viii.  行為主義涵義有二: 1. 在方法上以客觀的心理事實為研究對象,丟開心理事實的主觀方面。 2. 對心靈的唯物主義解釋,承認意識的無能,否認意識的存在。 四、實驗(實用)主義的心靈論   i.  思想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與經驗思想。   ii.  調和折中於唯靈與唯物之間。   iii.  生物學著手:把意識看做適應環境的一種工具,立場近唯物主義。 iv.  承認思想的特殊性,沒有完全視其為機械反射作用。 v.  杜威把人看做一個生物,把人的經驗看做生物應付環境的種種行動。 vi.  杜威將自然界的施受作用分為三等級: 1. 第一級:無生物等級裡,以原因與結果來表明事物的交互作用,因為因果關係只是機械的連結。 2. 第二級:有機物級,在這個級等裡,他用刺激與反應來表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3. 第三級:採擇適當的手段以求目的實現,整個的行為系統,以預懸的目的為組織的原則,交互作用為手段與效應。 vii.  杜威對心靈的看法: 1. 把心靈歸於自然系統以內,看做是自然演進的結果。 2. 肯定心靈所表現智慧的行為的特殊性。 viii.  常以適應行為來說明個體的創造的活動,故實驗主義又稱「創造的智慧」。 五、完形派的心靈論   i.  完形心理學導源於馮德及寇爾白。   ii.  寇爾白: 1. 謂心靈與身體賦性不同,不能由身體方面之一切動作,以推測心靈的活動,因揭櫫「無形像的思維」的理論。 2. 寇爾白學說:心理學以個人之全部內心經驗對象,所用方法是內省的。   iii.  魏泰默公布「運動之觀察」研究報告,完形心理學理論的起源。 第二節 心靈學說與教育理論 一、心靈實體說的教育理論   i.  直接:官能心理學的建立。 1. 美國:發展成認知心理學。 2. 歐洲:發展成完形心理學。   ii.  間接:形式訓練說的盛行。   iii.  在教育理論上發生什麼影響: 1. 教育目的: 甲、照形式訓練說的見解,訓練吸收知的官能較灌輸知識更為重要。 乙、主張形式目的而不主張實質目的,在課程方面,注重教材的訓練性,而注重教材的實用性。 2. 教育價值: 甲、理論性與文化陶冶的通才教育,遂被認為較應用性的與職業陶冶的專才教育重要。 乙、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的對立。 3. 教育方法: 甲、主張訓練官能,重教材的訓練性。 乙、記憶、背誦、抽象的思考方法被廣泛地應用。 丙、觀察、實驗、由做中學等方法被忽視。 二、心靈狀態說的教育理論   i.  教育觀念的改變:提示適當的觀念來建設這個心靈,以充實其內容,教育目的是實質非形式的。   ii.  課程內容的重視:提示外界事物以發生表象的課程,特別是直觀的材料。   iii.  教學方法的講求:赫爾巴特的五段教學法,根據類化團的理論而建立的。 三、唯物主義心靈論的教育理論   i.  教育理論方面:刺激與反應間建立感應結,增強其力量,成為習慣。   ii.  採此觀點不良後果: 1. 普通的理智的訓練的忽略 2. 道德教育意義的消滅   iii.  教育實施方面: 1. 對學生學習的生理條件必須注意 2. 注意身體健康,對於教育的設施還採取物質的方法。 iv.  實驗主義心靈論的教育理論: 1. 教育意義的改變:把教育首先看作啟發智慧的歷程。 2. 注重經驗的自動性:不讓兒童被動接受知識,發展有目的的活動。 3. 重建道德責任:著重智的訓練。 v.  完形派心靈論的教育理論: 1. 教育理論與實施方面發生的影響: 甲、學習性質的改變:認為學習就是發展,對學習情境的領悟。 乙、重視學習情境的統整性。 2. 奧地利學派:全體多於部分之總和。 3. 柏林學派:感覺全體統一觀察的理論,以感覺場代替「個別孤立」的感覺,全體決定各部分,非只是各部分的組成。 甲、學習材料作完整學習,要較零碎的與分割的學習易於成功。   第三章心靈問題與教育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唯物主義心靈論實驗主義心靈論心靈實體說心靈狀態說完形心理學完形派 完形派的心靈論寇爾白巴夫洛夫心理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