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教學評量的種類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教學評量的種類:(郭生玉,教育測驗與評量,p.316~p.321)   (一)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evaluation): 在教學前,老師施行預備性評量(readiness evaluation),目的要先確定學生是否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和先備知識,以及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精熟程度,若缺乏先備知識,教師則須實施補救教學,或安排在特殊的班級上課。例如: 很多應與老師上國一的英語都不教ABCD,認為學生在國小應該都學過了,但其實還是有部分學生都沒英文基礎,老師要先做預備性評量,亦即出一份基本的字母拼寫的試卷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先備知識或起點行為(這裡的先備知識就是測驗學生懂不懂字母、音標等基本能力)。   (二)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 教學過程必須與評量做結合,以期改進教學,提高學習效果。此評量的目的在於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教師,使他們知道教學與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形成性評量的範圍較小,測驗內容限於教學的特定內容,可能是一種概念或原則、或某一單元內容。單元測驗及隨堂考試即是此種評量。測驗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故測驗結果通常不給予等級或分數,只告訴學生精熟(masterry)與非精熟(nonmastery),也就是說哪裡學會了,哪裡還不懂。   (三) 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 當學生的學習困難持續不斷發生,而無法用形成性評量所採取的補救措施解決時,則需進一步深入分析診斷其困難所在與原因。經由診斷性評量,可以發現學生在某一項學習內容或技能上的問題,進而採取學習補救的措施。   (四)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 在教學的課程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安置性評量形成性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診斷性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