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漣漪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罹患了斯德哥爾摩症,被壓迫蹂躪的人還會感謝不義的壓迫者,那是一種壓力症候群。 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另有一個典故: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占領斯德哥爾摩,以極其粗暴、強硬的紀律,壓制、迫害一向自認為是「高貴白人」的北歐人民,這些高傲的北歐人,在遭受壓制的過程中,竟然有些人反過來對納粹的強硬,鐵的紀律產生好感,心甘情願和他們合作,打自己同胞的小報告,後世稱這種陰暗的心靈叫「斯德哥爾摩症」。「斯德哥爾摩症」聲名大噪是在美國某大報閥的獨生女派翠西亞,在遭「都市恐怖份子」挾持之後,後來竟然對挾持者發生欽敬之情,甚至加入組織,和這批恐怖份子一起幹起「打家劫舍」的行為來。   漣漪效應 教師獎勵學生良好行為或處罰指責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對於班上其他學生所產生的影響。http://www.life-tech.idv.tw/Edu/EduLib02.asp?EID=7 蝴蝶效應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捲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http://www.mathland.idv.tw/life/butter.htm 破窗效應 「人們常以為犯小錯無傷大雅,那知更大的失敗常是小過導致而來。」(雪萊/英國詩人)。http://home.kimo.com.tw/toloveyoumore999/500/495.htm 希臘「點石成金」故事 「比馬龍效應」並非新名稱,本身出自希臘神話,意思是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比馬龍是塞浦路斯 ( Cyprus ) 的國王,熱愛雕刻藝術,他花了畢生的心血,雕成了一個少女像,命名為加拉蒂 ( Galatea ),並視為夢中情人,日夜盼望雕像變成真人。他真摯的感情,感動了愛神阿芙達 ( Aphrodite ),她把雕像賦以生命,石雕少女就化成真人,並且成為比馬龍的太太。 《比馬龍》( Pygmalion,中文版譯作《賣花女》) 亦是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的作品,描述一位學者在倫敦街頭找了個舉止粗魯的賣花女,加以訓練成為談吐高雅的貴婦。後來這故事被改編成《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於1956年在百老匯演出,並在1964年搬上大銀幕,成為家喻戶曉的「點石成金」故事。   煮蛙效應源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溫水煮蛙實驗:將一隻青蛙放進沸水中,青蛙一碰沸騰的熱水會立即奮力一躍從鍋中跳出逃生;又嘗試把這只青蛙放進裝有冷水的鍋裡,青蛙如常在水中暢游,然後慢慢將鍋裡的水加溫,直到水燙得無法忍受時,青蛙再想躍出水面卻已四肢無力,最終死在熱水中。實驗說明的是由於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了警惕和反抗力的道理。   社會心理學上所謂的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指的是,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斯德哥爾摩症月暈效應比馬龍效應漣漪效應煮蛙效應破窗效應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