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動態評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動態評量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向,應用於教育上,尤其是特殊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單向評量,動態評量的施測者會在學生遇的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視協助的多寡來給分。 動態評量的概念最早由前蘇聯的發展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1896年-1934)提出。 「動態評量」是指:教師以「測驗-介入-再測驗」的形式,對兒童的一般認知能力或特定學科領域進行持續性學習歷程的評量。借此了解教師介入與兒童認知之間的關係,以及兒童認知發展的可修正程度,確認兒童所能發展的最大學習潛能。並診斷學生學習錯誤原因,提供處方性訊息,以進行適當的補救教學措施。「動態評量」一詞是由Feuerstein(1979)首先使用的,之所以被稱為「動態」,主要是相對於傳統評量的靜態測量的形式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涵義有二:     著重學習歷程或認知改變的評量。           在評量中進行教學評量者與被評量者的關係是互動的。         動態評量是企圖評量學習過程中改變的情形同時在評量程序中包含教學的介入(Haywood , Brown , &Wingenfeld , 1990) ,其主要特徵摘數如下: 1.測量過程為「測驗→測量過程為「測驗→教學→測驗」或至少是「教學→測驗」的程序。 學習評量應考量時間的連續性,亦即定點定時的評量,不足以做為最後價值判斷的唯一依據。而動態評量是指透過介紹評量內容與方式的特性,給予必要的協助與指導,使受試者的操作水準提高。它是一個跨越多個時間點,以偵測受試者在表現上的演變,是一種結合教學與診斷的評量。 2.評量的重點是強調知覺、思考、學習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而非過去學習的成果。 動態評量所欲達到的目的不僅是要評估受試者「目前」所表現的水準,且企圖了解受試者是「如何」達到目前的水準,以及受試者「可能」可以達到的水準。 3.重視可概化認知歷程的教學或學習。 動態評量對概念的認知成分用細部進階的方式來安排試題,並設計有效的漸進系統,因此能提供有效的概念引導。 4.企圖找出影響個體有效學習或行為表現阻礙的因素。 動態評量基於「能力是可塑造的」假設,企圖發現改進認知功能的方法。透過動態評量可有效找出影響個體學習的因素。動態評量的重點在於學習者的可改變性,並提供發展介入方案的有效訊息。 5.辨識對認知歷程教學有反應者。 在「心理計量模式」中,焦點集中在幫助學生了解作業的要求,提供鼓勵與讚美,允許經由檢查解題策略而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等化不利學生之間的經驗差異。 6.掌握積極影響或激勵個體學習和行為反應的情境及條件。 在「測驗極限評量模式」中,運用諸如:簡單回饋、引導學生在解題前、後,說出解題步驟或原則…等方式,教師可有效掌握影響個體學習的情境及條件。 7.強化未來成功和學習可能的分辨。 Budoff 運用獲益分數區分出三種類型的學習者:(1)高分者(2)獲益者(3)無獲益者,對特殊班級學生而言,這些獲益狀況對以後的學科表現是一個很好的預測指標。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動態評量互動可概化問題解決的過程單向評量心理計量模式持續性學習歷程教學與診斷最大學習潛能測驗極限評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