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主題:班杜拉(Bandura)社會學習論之觀察學習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觀察學習並不限於個體經由觀察別人行為表現方式(如說話的姿態)而學到別人同樣的行為。 在某些情境之下,只憑見到別人直接經驗的後果,亦可在間接中學到某種行為。例如:幼兒見到別的幼兒因打針而恐懼啼哭(直接經驗),他只靠觀察就會學到對打針表現恐懼啼哭(間接經驗)。像此種只從別人的學習經驗即學到新經驗的學習方式,稱之為「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替代學習是不需要親身經過刺激-反應聯結的學習方式,故而班杜拉(Bandura)稱此種學習為"無需練習的學習"。   社會學習論中的另一概念"模仿",是指個體在觀察學習時,對社會情境中某個人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模仿的對象稱為楷模(model)。通常為"重要他人"例如:家庭中的父母與學校中的教師,常會被視為兒童的楷模人物。因此,教育上素來重視的以身作則,其涵義即在此。 班杜拉在其所著《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一書中,曾有如下的解釋: 所謂由多個反應集合而成的行為組型,並非由每個反應受到強化之後再串連起來,而是一開始就由個體對楷模行為整體觀察後模仿學習而來 的。個體觀察到楷模的示範性行為,或是聽到楷模人物對行為是否正確的解說,即使未曾跟隨楷模去實際演練表現出外顯行為,他照樣可以學到該行為組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只靠觀察楷模模仿班杜拉社會學習論觀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