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蘇東坡軼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蘇東坡于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而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   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讚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自此以後,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 時丹。”《<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遊乎?’意欣然許之。”《食荔枝二首》 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兩句最為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讚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的甜甜讚歌。   不錯,從一些現象上看起來,蘇軾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確實顯得更加平靜,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宋史》本傳也 說蘇軾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貶為瓊州別駕後,蘇軾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 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遊,若將終身。”蘇轍在《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中也介紹說:“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 之下……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蘇東坡在嶺南時,除了關心自然風光和民情風俗以外,還與出家人交往頻繁,詩文中就留有很多與僧人唱和的作品,一定程 度上確實體現了他的避世意識。   但我們實在無法相信蘇東坡這樣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會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晚年的蘇東坡似乎很喜歡陶淵明,他不厭其煩地和陶淵明的詩,並將之專門編為一集。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以居嶺南時為最多,從紹聖二年正月在惠州貶所到元符 三年八月遷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個月裏,和陶詩凡44次,共一百餘首。東坡先生還自述其和陶詩的用意說:“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 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見蘇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這仿佛在告訴世人:蘇東坡從此絕意仕途,欲效陶淵明歸隱園田,長作嶺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和東坡先生心跡相通的蘇轍卻對東坡自述的和陶詩用意提出了疑問,他在《東坡先生和陶詩引》一文中說:“嗟乎,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 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餘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清人紀昀也以為蘇軾“斂才就陶,亦時時自 露本色”。   蘇轍不信其兄會真心歸隱,幾百年後紀昀的看法也一樣。他們的看法可以在蘇東坡和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和陶飲酒二十首》其十一日:“詔書寬積欠,父老 顏色好。再拜賀吾君,獲此不貪寶。”其十八日:“蕪城閱興廢,雷塘幾開塞。明年起華堂,置酒吊亡國。”其二十曰:“當時劉項罷,四海瘡痰新。三杯洗戰國, 一斗消強秦。”《和陶咏三良》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兩難心境嶺南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