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主題:洛克的知識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感官知覺」及「反省知覺」: 提供「經驗」的管道有二,一是「感官知覺」,即透過五種「外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如頭及皮膚來產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一是「反省知覺」經由心靈本身的運作,如領會、思考、懷疑、相信、推理、知悉、意願等「內感官」來產生各種觀念。洛克把觀念(ideas)定義為:「在心中的實際知覺」,而心又似白紙般的可以容受所有印象,所以未經「感官知覺」及「反省知覺」,則無法產生觀念,所有觀念即皆來自於「感官知覺」及「反省知覺」,一種感官而生的觀念如眼看色、鼻嗅香、耳聽音、舌嚐味等。據兩種或兩種以上感官而生的觀念如空間、形狀、動、靜等,乃因視覺加上觸覺而來。至於時間觀念,更是多種感官知覺的產物。「反省知覺」而生的觀念:如思考、意願、記憶、分辨、推理、判斷、知識、信仰等。「感官知覺」加上「反省知覺」而生的觀念如快樂或高興;痛苦或不安;權力、存力、同一、持繼等。 (2)物體的三種性質 第一性:完全內存於物體本身而無法與物體分離者,如實體性、延展性、形狀、及流動性。這些屬性,即令予以切割至看不見的部分,其屬性猶存,絕不消失。洛克稱此種性為「原始性,或基本性」。 第二性:並非物體本性,卻是物體經由感官而作用於心靈時所滋生的附屬性質,如顏色、聲音、滋味等。人的視覺所呈現的物體顏色(如紅色),不見得與狗視覺所呈現的物體顏色相同;人眼所見為紅的東西,狗眼所見也許為黃或其他。聲音或滋味亦然。 第三性:即吾人對物體感覺時所滋生的感情,如喜愛或討厭、冷或熱、好或壞、美或醜、親近或厭惡等。第三性並非物體的本然性,卻是純粹附加的,而且是因人而產生,所以差別性異常明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物體,有時喜愛,有時討厭;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溫度,冷熱之感不同。而形狀、數目、及動作是物體的第一性,而顏色、聲音、或氣味則屬第二性或第三性了。第一性即令吾人不覺,本身仍然自存;第二性及第三性有賴吾人的感官知覺及反省知覺。物體的這三種性質,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憑此力量,才能在吾人心中產生「觀念」。   洛克求知的方法論 洛克雖然主張人性如白紙,但人性卻有求知若渴的本能。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了解,與其作為一個學問家,不如「讓他興起一股對知識喜愛及敬重之情,告訴他探討知識的方法,當他有心於知識時能夠改善自已」。 掃除追求知識的心理障礙 1.運用理性,獲得獨立自主的已見: 最信得過的知識,莫過於自已的親目所見,親耳所聞。 2.勿以偏概全: 教育的工作,不是使學生精通各種學科,卻在於開啟並安頓學生的心靈使之可以盡力發展任何可資發展的方向。 3.了解錯誤的觀念聯合: 客觀的事實本無法支持錯誤的觀念聯合,讓事實呈現眼前,才是消除迷信的良方,也是奠定知識基石的穩固辦法。   洛克的教育主張: 心能是生而有之的。此等心能不會在沒有鍛鍊的情況下,就能夠發揮出來。心能必須給予適當的鍛鍊。身體需要鍛鍊以強化身體的力量;而心靈的能力,也需要予以鍛鍊以增強其能力。教育活動亦可視之為培育心智,使之勝任各項工作。   身體的鍛鍊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充分又流通的空氣、運動、睡眠;簡單的食物,不喝酒或強烈飲料,用很少的藥或不吃藥;勿穿太暖及太緊的衣服,尤其頭及腳要保持在冷的狀態中,腳常置於冷水並暴露在濕氣中,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佳方法。   品德的陶冶: 1.對上帝有清楚的概念: 認定上帝是最高無上的創物主,也是萬善之源。上帝普愛眾生,吾人不只應虔敬還應崇敬上帝。 2.養成彬彬有禮的習慣: 別人說話時不要插嘴:洛克在這裡並不是要孩子噤若寒蟬,不敢提出已見,而是要注意發表自已看法的時機與態度。 3.童年才有的舉動,大人不必在意: 大人應該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不少舉動只有孩童時期才會熱衷,年歲稍長,就漸漸消失興趣,以「價值」的層次來判定「事實」是否應該讓它存在 。兒童的「欲望」是一種「事實」,如果該「事實」合乎「價值」,則就應該滿足孩童的欲望,反之則否。 4.體罰:洛克發現體罰之原因,多半是大人縱容的結果。兒童的需求,如果「不恰當」,一經拒絕之後,大人就應不動如山,無論如何哭泣或衷求,絕對要無動於衷。這種格言是絕對要遵守的,要是順孩子之所欲,以後再以體罰來懲治,則事倍功不及半矣! 體罰之弊     體罰不僅讓學生有肢體之傷,還會造成心神沮喪的結果。孩子因為怕打才不敢惡作劇或以苦樂為行為標準,內心不生羞恥心,這不是治本之道。而且體罰之後,即令願意就範的學童,也極易養成奴隸性格,與紳士之風範背道而馬。   體罰應注意事項 (1)不要立即施罰,否則易感情用事,失去理性。 (2)由別人執行,但父母在場。如此父母之威信可以維持,且兒童所受的鞭齒之苦也比較不會直接將怨恨轉嫁給雙親。 (3)施罰時,師長不可激動,卻應冷靜且有效力的給予鞭打與痛苦,但絕不兇殘,也不馬上開打,而是緩慢的予以講理,觀察學童之行止,當他們順從、讓步、屈服了,就停止鞭打。   貧窮子弟之教育 洛克當官時,希望各地廣設「工作屋(workhouses)」,發表「教養貧苦孩子之擬議」。英國國會及歐陸其他國家陸續興建              不少此種「工作學校」來教導流浪街頭的孩子。將3歲到14歲貧苦無依的孩子收容起來,訓練他們有一技之長,及勤勉的習慣,以便回饋社區所提供給他們的免費身物。   洛克對德育、體育、智育的見解 德育:德育為教育的目標,德行則要靠理性,要依理行事,理性就要靠後天環境教育力量的訓練。 體育:要靠理性的運用,要能忍受痛苦,但要過自然生活,如生活起居要正常、呼吸戶外空氣、曬足夠的陽光等。 智育:目的是培養推理的心性與說理習慣,因推理為求知門徑;理為瞭解意義之最高指導原則,故智育要重心性的推理與說理習慣。可見洛克主張為學重方法,方法是工具非目的。   洛克學說的評述 優點: 1.重視道德教育。 2.有理想紳士的養成目的。 3.為貧苦子女設立學校的養成要求。 缺點:他的哲學理論,強調人性如白紙,但在教育學說上,又認為天性有許多本質上的差異,此二種說法似有矛盾之處。對兒童說理的主張值得懷疑,幼童年紀尚小,是否能說理,值得懷疑。體育訓練太苦,幼兒體弱,苦不加以保護,反要其吃苦耐勞,似乎不夠仁道。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反省知覺感官知覺洛克知識論道德教育45原始性品德基本性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