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吸收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吸收論」基本上是屬於行為主義觀(Behaviorist Theoris), 以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斯金納(B. F. Skinner)和新 行為學派的葛聶(Robert Gagne)為代表人物。 持吸收論者視數學是 一組事實(facts) 與技能,數學學習之主要目的乃在獲得這些事實 與技能。 在行為主義觀點下,強調將數學知識透過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有組織、有順序地呈現(傳授)給幼兒,並運用外在的 增強方式來控制學習進度與行為,因此,課程之設計,有非常清晰的 行為目標以為遵行。 葛聶在學習要義(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一書中就曾指出安排先決必要順序(sequences of prerequisites)是授課計畫的重點工作。在此種情況之下,學習者 通常被視為一個空白的接收器皿,被動吸收或抄襲(copy)知識,因 之巴儒第(Baroody)稱此種學習型態為吸收式學習。    此外,吸收論也認為學習數學內容與技能必須要靠不斷地記誦和 練習以強化聯結關係之建立。以學習二數之和為例,學習4+2=6 之主要工作乃在形成與建立4、2與6這三個數字間的聯結關係,兒 童必須透過重覆性練習----運用閃示卡、紙筆作業、背誦等,才能「 膠黏」(cement)「4+2」與「6」於腦中,所以此種理論又稱為 「聯結論」(Association Theory)。 基本上,在形成聯結關係時, 「理解」不被視為必要,只要練習與記誦越多,技能與概念就越純熟 穩固,累積的聯結實體也越多。新的技能與概念只是個別孤立地堆積 、存放於既有的知識庫上,而不是與既有的知識結構串聯、整合。當 詢問「4+2」等於多少時,兒童在他的記憶庫裡尋找與這個問題聯 結的一個答案----「6」。在此種情況之下,「4+2」的意義無關 緊要,問題的要點是兒童能否正確的聯結,產生正確答案「6」。在 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習動機是受外在所控制,學習的本身沒有太多 的內在報酬,學習者扮演著被動的角色,集中於刺激、反應的活動中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吸收論工作分析斯金納桑代克聯結論葛聶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