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心理的誕生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壹、  Mahler的「心理的誕生」發展階段與特徵 一、  正常的自閉(0-3、4週):嬰兒此時猶如為孵出來的蛋,與外界隔離,只有吃、喝、拉、撒、睡,生活中只有自己,不知他人的存在。 二、  正常的共生(4、5週-4、5月):此為客體關係理論中相當重要的時期,若此時期的照顧者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愛,則兩者之間將會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雖仍無法分辨母親與自己,如果母親是一個responsive的母親,能夠依著嬰兒的需求給予適當之回應與照顧,,嬰兒將會因為此一勝任的照顧者而形成一種「全能感」,此一全能感會重大地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因此若是在一個健康的照顧之下將形成一個健康、有安全感的自我概念,因此照顧者與嬰兒之間會形成健康的共生關係;然而若是一個緊張、神經質的照顧者,將有可能促成病態的共生關係,如過度擴張其虛幻的全能感或是過度依賴、生活無能者。 三、  分化(5月-7、10月):形成「分離個體化」,瞭解原來自己和母親是分離的。 四、  回復(16-25月):此時孩子的主要需求為:獨立自主與依賴。此時勝任的照顧者應該要能欣賞孩子的獨立自主,而且也能滿足其依賴的需求;然而若非勝任的照顧者將可能不讓孩子獨立自主或是拒絕孩子的依賴,那麼將促使孩子日後的性格偏差,可能形成邊緣性人格違常問題。因此在實際生活中若是有孩子的老師們,或許在工作十分疲憊時小孩還要求要抱抱時,應該擁抱孩子,讓他有機會可以滿足他短暫的依賴需求,只要他獲得需求的滿足時,便有力量可以獨立自主或進行對外的探索,因為他知道他有一個安全堡壘(safe base)。或許只是短暫幾秒的抱抱,但確有助於孩子形成一個健康的、有自信的自我意象,何樂而不為呢? 五、  客體的恆常(3歲):能看到一個客體的好與壞(如:雖然媽媽有些缺點,但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如此孩子也才能接納自己的好與壞,其自我概念也較為健全,因此,若一個孩子看不到父母的壞的部分,通常是防衛的,持有一個過度理想化的父母形象。   心理誕生的階段中除了自閉期外,其餘的階段接可能在人生階段中重現,如果以「富家女愛上一個糟糕的板模工,並且離家出走」此一例子來看,此問題之關鍵在於富家千金因為愛的缺乏,因而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不配被愛,或許是因為在其共生階段並未形成健康的共生關係,因為其自體表徵與客體表徵都是「bad me」與「bad object」,然而若此時富家女回到家中卻未接受任何的心理治療,那麼可以預測的是未來離家出走的戲碼再現之可能,而此時可以幫助她的是「接受心理治療」,透過心理治療協助此名少女經歷「重生」,讓其在早年中所缺乏的經驗與需求在心理治療歷程中可以重新獲得與體驗。 富家千金雖然能暫時地從板模工獲得愛的經歷,滿足被愛的需求,然而要是此一對像是一個「貴人」,那麼此少年將會獲得修正性經驗,而也從自己的人生中獲得救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分離個體化Mahler全能感共生關係心理的誕生正常的自閉獨立自主與依賴自我概念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