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謝文全-教育行政學

主題:權變領導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權變領導理論 (Contingency Theory) 一、代表學者:   費德勒 (F. E. Fiedler,1967)  二、主要論點  ﹝一﹞領導方式須與領導情境相配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二﹞領導型式可分為: 1.工作導向 (task oriented)。 2.關係導向 (human-relation oriented)。 ﹝三﹞影響領導情境的主要因素: 1.領導者與成員關係 (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 2.工作結構 (task structure)。 3.職權 (position power)。 ﹝四﹞領導情境的類型: 1.高度控制。 2.中度控制。 3.低度控制。 ﹝五﹞調整幹部宜注意領導型式與領導情境的配合: 1.工作導向型─高或低度控制。 2.關係導向型─中度控制。 ﹝六﹞幹部的領導型式與其工作情境不合,又無法調整其情境時,應設法改變工作情境中的控制程度。 ﹝七﹞領導情境是動態的,領導者應時時留意其變化,作必要之調整,以保持良好的領導效果。   菲德勒運用LPC評分表來測定領導者的兩種動因系統,LPC表上具有雙極的語義差別標度,可以請領導者回想所有曾經與他共同工作過的人,並對其中最難相處 的人加以描述,從而進行評分。一般地說,以任務為動因的領導對其難以相處的下屬進行描述時,往往使用非常消極、否定的字眼。因為在他看來,工作做不好的 人,其個性是討厭的。而以關係為動因的領導,仍能把一個工作不好的人看作是令人愉快的、友好的或有幫助的人。一般地說,凡是關心人際關係的、寬容的、民主式的領導,其LPC表上的分值就高 ;凡是專制型的、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領導,其在LPC表上的得分就低。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工作導向工作結構權變領導權變領導理論職權費德勒關係導向領導型式領導情境領導者與成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