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教學評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教學評量旨在探討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情形,以及教學的成效等三方面的變相與教學情境中其他變相的關聯情形。 第一是教師的教學效率評量(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即是以教師為評量的對象,針對教師適切性、教學方法和技術加以評量,此亦涉及教師的人格品質、教育信念和抱負、專業熱忱與知能、專門學科知識、教學性向、教學效率等。其中,教學效率的評量又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情境的營造、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進度的掌握、師生參與活動、作業規定、教室管理等。 第二部分是學生的學習成就評量(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是以學生為評量對象,主要在評量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先要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身體、智力、性向、人格特質、家庭背景等方面;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方法、習慣、努力情形等;經過一段學習活動後,再運用科學的方法從多方面考查學生的學業成績,分析其優缺點,進而診斷其學習困難及其原因,據此實施補救教學或進行個別輔導。 第三部分是課程設計與實施評量(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program),以師生共同參與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為主,評量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計畫的利弊所在,期以有更佳的均衡課程〈 Better-balanced curriculum〉,而獲致更良好的「教與學」(Better teaching and better learning)效果。   *教學評量的種類:(郭生玉,教育測驗與評量,p.316~p.321)   (一)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evaluation): 在教學前,老師施行預備性評量(readiness evaluation),目的要先確定學生是否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和先備知識,以及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精熟程度,若缺乏先備知識,教師則須實施補救教學,或安排在特殊的班級上課。例如: 很多應與老師上國一的英語都不教ABCD,認為學生在國小應該都學過了,但其實還是有部分學生都沒英文基礎,老師要先做預備性評量,亦即出一份基本的字母拼寫的試卷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先備知識或起點行為(這裡的先備知識就是測驗學生懂不懂字母、音標等基本能力)。   (二)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 教學過程必須與評量做結合,以期改進教學,提高學習效果。此評量的目的在於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教師,使他們知道教學與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形成性評量的範圍較小,測驗內容限於教學的特定內容,可能是一種概念或原則、或某一單元內容。單元測驗及隨堂考試即是此種評量。測驗目的在於改進教學,故測驗結果通常不給予等級或分數,只告訴學生精熟(masterry)與非精熟(nonmastery),也就是說哪裡學會了,哪裡還不懂。   (三) 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 當學生的學習困難持續不斷發生,而無法用形成性評量所採取的補救措施解決時,則需進一步深入分析診斷其困難所在與原因。經由診斷性評量,可以發現學生在某一項學習內容或技能上的問題,進而採取學習補救的措施。   (四)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 在教學的課程或單元結束時,為了確定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學生精熟度、以及評定學生等級,則須進行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學校定期舉辦的週考、月考和期考均可視為總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的實施除了標準化成就測驗外,尚可使用教師自編測驗及各種成績的評定,如口頭報告、論文、研究報告、圖畫等。 1.積差相關(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使用目的:了解兩個變數之間關係密切的程度。  使用時機:適用於兩個連續變數。  例子:同一組人其智力和學業成績之間的相關。   2.獨立樣本t 考驗(t-test, independent samples)  使用目的:兩個平均數的差異考驗。  使用時機:用在兩個互為獨立的母群的差異比較。  例子:比較男、女選手學習動機得分的差異。   12.共變數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使用目的:將會影響數個自變項的某一個變數抽離出來,以便比較這數個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  使用時機:當無法做到實驗控制時,而且發現某個變數會影響到此項實驗,就以統計控制的方法將此變數控制住(從自變項中 抽離出來),然後比較這數個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  例子:在三個智力不同的班級實施不同的教學法,看其學習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因無法將三個班級打散隨機編班(亦即無法做 到實驗控制),因此只好將智力的因素先加以排除,然後才比較三個班的學習效果。     畫一個超級簡略的圖= =                      接受區                 拒絕區                                 I               1-a             I     a         ___________I_____                        H0    I                                I                                 I                         B     I         1-B                       ____I_____________                               I        H1統計考驗力是指當虛無假設 (null hypothesis) 為假時,能正確拒絕虛無假設的機率。 也就是必須要拒絕H0,拒絕H0這件事是對的,所以H0為假 採用拒絕區中的  1-B = 1 - 0.10  = 0.90                                  –Z分數常模 –T分數常模:10Z+50    –AGCT分數常模:20Z+100     –CEEB分數常模:100Z+500   Z分數:Z值的量代表著原始分數和母體平均值之間的距離,是以標準差為單位計算。 T分數:公式運算時, 會在分子和分母同比例地放大或縮小。   T 分數是教育統計學名詞,為莫考兒(W.A. McCall)所創,為尊崇心理學家桑代克(E.L. Thorndike)及特門(L.M. Terman)二氏,故取其姓氏第一字母 T,命名為T分數。其標準差設定為10,平均數設定為 50 。為最常用的一種標準分數。計算公式如下:   T 表示標準分數   Z 表示Z分數   X 表示原始分數   表示平均數   SD表示標準差   式中按直線轉換方式計算。   能力全距(range)在T分數的分配上,在 20與80之間(平均數上下各3個標準差,已包括99.74%的面積)。   六○分在平均數以上SD/10,亦即一個標準差之處,原始 分 數 是 常 態 分 配 時,六○分以上之人數為15.87%,約為百分之十六。   (http://163.23.72.129/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0&blogId=2)   cutebudin:高明老師說 當n增加時α和β是都會下降的 所以當使用大            06/08 18:33 → cutebudin:樣本的時候 是會降低型一錯誤的                                               06/08 18:34 → cutebudin:然後高明認為答案應為D 原因是當樣本增加的時候 相關程   06/08 18:38 → cutebudin:係數也會變小  不會n增加 r也增加 故此為爭議題                    06/08 18:39 按PTT版友說法,答案是否應改為D?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安置性評量形成性評量教學效率評量教學評量的種類總結性評量診斷性評量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