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相互教學法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相互教學法是帕利沙及布朗(Palincsar, & Brown, 1984)根據建構主義而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目的是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和討論,訓練學生四項閱讀策略,以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和理解文意的能力(Brown, Campione, Webber,& McGilly,1992)。該四項策略包括﹕ (一) 預測:要求學生就已有知識及所知道的部份內容,確認「線索」,推測下文的內容,訂出閱讀的方向。 (二) 提問:要求學生就文章中重要的概念提出問題,自我檢視能否掌握文章的內容重點。 (三) 摘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的要點,從中反思能否理解文章的要點。 (四) 澄清:要求學生解決閱讀時所遇到的困難,使他們能了解文章的意思。 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師生對話」的歷程,透過師生對話,由老師利用放聲思考方式示範以上四項閱讀策略,接著學生輪流扮演老師的角色,逐步將責任轉移給學生,發展成學生之間相互提供支持的「同儕對話」,這就是Vygotsky所謂的由他人調整到自我調整。Palincsar和Klenk(1992)指出,學生在相互教學法中就是透過高社會性、互動性及完全的對話才獲得並內化四項閱讀策略。   「交互教學法」是根據「潛在發展區域」、「專家鷹架」、「預期教學」三種學習理論的概念而設計以增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法。 預期教學( proleptic teaching ) 「預期教學」源於Vygotsky 的發展理論。「預期教學」一詞,出現於Wertsch 和Stone、Rogoff 及Gardner 的著作中,指的是對學生能力的預期(Palincsar & Brown,1984)(引自林佩欣,2003)。除對能力的預期外,也鼓勵生手參予團體活動的情境,並由專家給予支持,生手一方面從專家處觀察學習,一面執行簡單的工作,以發揮較高層次的能力(Palincsar & Brown,1989)(引自涂志賢,1998)。故「預期教學」的中心焦點在於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經由放聲思考(thinking aloud)提供解釋和示範(林佩欣,2003;許淑玫,1997)。「交互教學法」中,「預期教學」即展現在老師逐步地將學習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 Palincsar, 1984 )。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交互教學法專家鷹架布朗帕利沙建構主義提問摘要潛在發展區域相互教學法預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