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整合理論時期要點
整合理論時期:(系統理論時期) 組織不僅與外在環境有著互動的關係,同時它的內部也包含若干「次級系統」, 學者卡斯特與蘿森威認為組織包括五個次級系統 1. 結構的次級系統:說明人員權責分配與上下隸屬之關係 2. 技術的次級系統:人員進行日常工作、組織達成目的之必備 3. 心理一社會的次級系統:人員之間的交互行為所構成 4. 目標與價值的次級系統:組織不僅要達成其所追求的目標,而且 要能符合社會的期待 5. 管理的次級系統:此一次級系統貫穿整個組織,主要作用係在整合、協調、設計及控制 1. 社會系統理論: (請參考http://blog.xuite.net/tuyu/MIYU/3596401-%E6%B4%BE%E6%B7%B1%E6%80%9D%E7%9A%84AGIL%E7%B3%BB%E7%B5%B1) (1). 帕森斯(Parsons)提出四種功能 A G I L Adapation 適應,系統如何適應世界,並滿足生存的物質需求,指經濟。 Goal attainment 達成目標 社會的生產與領導,指政治 Integration 整合 社會維持與穩定,指法律及其他社群機制 L模式維持: 一方面增補新成員,另一方面使其社會化接受系統的特有模式 (2). 帕森斯(Parsons) 三個次級系統: Ø策略次級系統: 適應作用、模式維持。 與外在環境的關係: 開放 Ø協調次級系統: 適應作用、整合。 與外在環境的關係: 半開放、半封閉 Ø技術次級系統: 目標達成。與外在環境的關係: 封閉 2. 次級系統論: 卡斯特和羅森威(Kast & Rosenzweig) 分成5個次系統, (1).結構次級系統 : 工作說明書、辦事細則 (2).技術次級系統 (3).心理社會次級系統: 組織氣候 (4).目標價值次級系統 (5).管理次級系統: 貫穿整個組織,主要作用是整合、協調、設計、控制 (口訣: 結技心目管) 3. 環境系統理論 席爾(Sill),特定環境因素包括5個: (1). 顧客(2).供應者 (3).競爭者 (4).技術 (5).政治社會因素 (口訣:顧供競技會) 4. 生態系統理論 (1). 制度不能生硬的移值 、水土不服 、橘逾淮為枳 (2). 高斯(Gaus) 第一位使用生態觀點研究行政學的學者<<政府生態學>> (3). 雷格斯(Riggs) ,《行政生態學》、行政生態理論集大成者。 雷格斯認為在稜柱型的行政模中,有異質性(指在同一個社會的同一時間、同一地區內,並存有許多不調和的現象)、重疊性、形式主義(指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事實的與應該的之間有一大段距離)三大特色。 鎔合(未開發—農業社會)---稜柱(開發中—過渡)---繞射(已開發—工業社會) 雷格斯(Riggs) 認為稜柱社會在經濟體制上是市場食品店 、政治體制是鬥雞場 、行政體制是沙拉。 5. 比較行政制度的類型 開發國家 (1). 開發國家的行政文化特質為, (口訣: 相公禮貌行事-相功理冒行事) Ø理性主義 Ø功績主義 Ø相對主義 Ø冒險主義 Ø事實取向主義 Ø行政中立主義 (2).根據黑第(Heady)從政治文化角度的劃分,將開發國家行政系統分類分為四類 (A).古典行政系統:以法(國家行政學院)、德(基爾特)為代表。 (B).公民文化的行政:以英、美為代表。英國文官制度的特色是貴族化;美國文官制度的特色有四點,民主化、分權化、政治化、專業化。(這四點有考過選擇題,問何者不是,所以還是背一下) (C).邁向現代化的行政:以日本為代表,高級文官具有「貴族化」、「學閥化」的傾向。 (D).共產主義下的行政 開發中國家 (1). 開發中國家的行政文化特質為,(口訣:因.官.特.權, 家.人.通.形.) Ø權威主義 Ø家族主義 Ø因緣主義 Ø形式主義 Ø人情主義 Ø官運主義 Ø通才主義:認為官大學問一定大 Ø特權主義 6.權變理論: 費德勒(Fielder) (1).組織及其管理並無唯一最佳法則 ,需視實際情形而定(要有彈性)。 (2). 理論內涵: ²否定兩極論: 組織應視為一個由封閉到開放的連續體 ²彈性運用 ²效率與效果並重 ²殊途同歸: 條條大路通羅馬
關鍵字:
整合理論、
整合理論時期、
系統理論時期、
開發中國家、
Thompson、
古典理論、
帕森斯、
權變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
社會係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