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考選部命題大綱-教育哲學

主題:何謂詮釋理論,批判理論,行動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960年代新公共行政發起後,讓傳統公共行政有更多研究途徑前進,對人的價值省思有更多思考方向。 行政問題並非依賴經驗科學可以解決的,而社會學的理論被引用在行政學中。 1970年代以後的行政學研究途徑─詮釋理論、批判理論、行動理論。 一、詮釋理論: 1.將人的「行為」與「行動」區分,詮釋理論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行動者背後的內心意圖與慾求,以及與所設的社會情境。 2.強調『語言』在整個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意義,說明自身行動與他人行動的意涵。 3.不追求『通則性』規律,而嚮往『個別性』的知識。 4.例如:公園裡建造一座銅像,每個人詮釋結果會不同,A:殖民者象徵與紀念,B:偉人的尊敬與緬懷。 二、批判理論 1.詮釋理論重視理解,批判理論重視反思與揭露。 2.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有效性』,質疑現有理論與方法,設法改善兩者距離。 3.批判理論需有詮釋理論的知識為基礎,才得以發揮。 三、行動理論 1.學者哈蒙(M. Harmon)提出,(有結合詮釋與批判理論的方向) 2.將人劃分為『主動我』與『社會我』 3.『主動我』─強調個人是需要有自身反省能力,有道德倫理的考量存在; 4.『面對面遭逢情境』─每個人都會因為個人自身行動進而影響他人。 5.『社會我』─強調人與人間有主觀存在而相互互動;個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則會被負面價值影響。 6.行動理論認為人是『主動』的,而其任何行動必須..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批判理論行動理論詮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