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解釋論學派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解釋論學派 1.          研究方法:微觀、非實證 2.          理論內容包括:現象學、象徵互動論、俗民方法論、詮釋學、批判理論… 3.          教育上的探討範圍:(1)班級社會學(2)知識社會學 4.          基本概念:(1)『日常生活』活動為研究對象(2)強調師生思想與行為的『主動性』(3)重視『意義』的詮釋(4)強調『互動』與『磋商』(5)採『主觀性』的研究方法-運用「同理的了解」與「互為主體性」來掌握行動者社會行為的意義。 5.          主要學派: 學派 代表人物 重要理論 1.    現象學 (1) 胡塞爾 『回歸事項本身』 2.    符號互動論 =象徵互動論 (1) 始於「米德」-自我心理學 (2) 「柯萊」-鏡中自我 (3) 「湯姆士」-情境定義 (4) 發揚光大者「布魯默」 重要理論 A.    研究重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與「過程」。 B.     基本觀點:人在互動過程中,以「象徵符號」ex.語言、文字、手勢、表情…,表達意念。 C.    以「社會心理學」觀點,分析「微觀」的社會現象。 D.    描述「動態人際關係」,而非廣大的社會結構。 E.     認為教育是參與者之間以「符號」為媒介的「社會互動」過程。 3.    俗民方法論 (1) 葛芬柯 重要理論 A.    理論基礎:「現象學」、「符號互動論」 B.     主要概念:(a)反省性-有批判的能力。             (b)指標性-互動雙方對於特定文化背景需有充分了解,始能有效溝通。 C.    採用「參與觀察法」 D.    1970年代與「象徵互動論」合流→「學校教育俗民誌」 4.    知識社會學 (1) 源於「胡塞爾」、「蕭滋」、(2)孟漢、(3)楊格 重 要 理 論 A.    關注「教育內容」,而非教育制度的結構或組織。 B.     知識本身形成『階層化』。 C.    人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知識」是社會建構的,「課程」是社會所組織的知識。 D.    『伯恩斯坦』:「社會語言代碼特徵」,上中層階級的代碼與學校教育間具有「同質性」,下層階級存在著「異質性」,導致成績差異。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現象學主觀性俗民方法論微觀意義日常生活知識社會學符號互動論米德胡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