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過度辯證(過度辯護)效應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B.「過度辨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外在的動機(如金錢上的獎勵)若是過於強大、明顯,此時我們內在的動機或是出發點受到外在的誘惑,會使學習者認知上失調,進而產生一種為的「只是錢」的理念。也就是,過度的外在酬賞將降低內在動機。所以如果已經發展出內在動機則不需外在動機否則會造成矯往過度辯護效果我過度效應。因此如果獎勵用錯地方,會有不良效果。 以下文章出自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出版,2004),第174頁。 增強的使用其實只是一種手段或策略,而非教育的目的,…………恕刪………………。因為不顧學生特性一味使用外在增強,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Lepper與Green(1978)選取一些平常就喜歡繪畫的兒童來進行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派到三個不同組別:.....................(此段資料請自行找書來看)......................外在酬賞扮演著臨門一腳的策略性工具,但是如果一直使用下去,將會使學生降低學習的內在動機。   過度辯護 雷波(M.R. Lepper)和格林尼(D. Greene)所提出的一種認知理論。認為兒童在參與某種行為之後,對行為的原因作解釋時,傾向於過分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的歸因。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由很強的外在原因引起時,會低估內在原因對行為的影響程度。    內在動機是指為了活動本身的緣故才從事該活動的動機,即使除了你以外沒有人知道也願意去做;即行為的產生除了「做這件事」的直接酬賞外,沒有其他目的,如玩電腦遊戲、畫圖。 外在動機則是指為了某些外在的影響因素(如金錢、分數)才去從事該活動的動機,行為的產生是成了取得另一些事物的工具。  【實例】 觀察學前兒童在自由活動時間在教室內的活動情形並記錄小孩花在繪畫上的時間長度。接著,研究者將小孩隨機分派到下面三種情境之一: (1)預期的酬賞-向孩子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分獎品; (2)不預期的酬賞控制-研究者只要求兒童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孩子若畫畫後,可以得到一分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 (3)沒有酬賞的控制-孩子畫畫後,並沒有任何酬賞。 二個星期後,研究者再觀察自由活動時間時孩童花在繪畫上的時間。結果第一組孩童新花的時間少於其他二組,而對畫畫的興趣也低於最初觀察時期的興趣。問第一組兒童為什麼以前常畫畫而現在較少畫畫時,這一組兒童會回答:以前是因為想得到獎品才常畫畫的,而將現在較不常畫畫的行為加以合理化。由此可見,酬賞有時反而會帶走原本在遊戲中所享有的樂趣。 補充:過度辨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費斯丁格(L.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論 如何辨識   Ø 費斯汀格 認知失調論:認知與行為不一致。當有兩個信念相互衝突的時候,個體會採取行動,遷就其中一個,以消除衝突的不平衡感。   ü 考題:態度的形成,若行為與認知一致,個體會感覺愉快,態度不會改變;若行為與認知不一致,則容易引起個體心理上矛盾、緊張、不愉快,因此會促使個體想辦法去除不協調的狀態,此一理論為? (A)海德(F. Heider)的平衡論 (B)奧斯古(C. E. Osgood)的調和論 (C)費斯丁格(L. Festinger)的認知失調論 (D)凱爾曼(H. C. Kelman)的圓滿論。 ü 考題:K生下課時主動專心地閱讀課外讀物,雖然獎懲系統裡沒有規定,但這行為正是H老師最希望看到的,以下何項處置,根據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的說法,何者可能戕害K生閱讀的主動性? (A) 老師輕輕地微笑說:「很好!」 (B) 老師在公開場合大力表揚,宣布送他2000點 (過度辯證:內在動機的強度,有可能會因為外在酬賞(如金錢、名譽)的加入而遭到破壞)(C) 老師在班上說:「K同學能夠自行閱讀,老師很高興。」 (D) 再找幾本適合K同學的讀物給他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普利馬效應脈絡效應過度辯證效應)預期的酬賞2)不預期的酬賞控制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忽略內在動機格林尼(D. Greene)過分重視外在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