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朱熹之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朱熹認為,“存天理,滅人欲”乃是實現道德人格的基本手段。 所 謂“天理”,實是指仁、義、禮、智(照朱熹的説法,“仁”包“義”、“禮”、“智”等)而言,朱熹把“天命之性”作為人之本性,它是純然至善的。每個人的 天命之性是相同的。而因人的氣質不同,其現實狀態則有善有惡。因此,朱熹又提出了“變化氣質 ”的主張, “變化氣質”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過程。 朱熹説:“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這就是説,滅除人欲,就能存得天理。因此,滅人欲與存天理就成為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過程中的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其中一方的削弱也就使另一方的增強。 總之,所謂“變化氣質”、“克已復禮”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等等,皆是成就道德人格的手段,它們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壓抑或克除個體生命的感性慾念,牢固樹立起道德理性的主宰地位,這是朱熹反覆強調的觀點。 朱 熹在道德教育中一再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是實現理想人格的基本手段。照朱熹的説法,理欲不能並存,天理昭明之日也就是私欲滅除之時,這樣,人的慾望變 成了天理的對立面。變成了惡的東西。這當然是一種片面的見解。其實,人的慾望本來無所謂善惡,善惡在於滿足它的手段。人的慾望又是生命的動力,慾望的消除 必然導致生命力的枯萎。朱熹把人欲視為萬惡之源,對其持一種蔑視和否定的態度,無疑是犯了極端化和絕對化的毛病。實際上,人的慾望是中性的東西,它非善非 惡又可善可惡,關鍵是看如何引導它。 對待人欲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合理地進行節制而非百般壓抑或嚴加禁絕。對人欲百般壓抑會嚴重削弱人的進取動力,以對人欲的嚴加禁絕則會造成生命..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