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課程評鑑類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目標評鑑:泰勒創,評鑑目標是否達,課程是否成功。 (二)決定評鑑:取用新課程或發展新課程的評鑑方式。 (三)自然參與評鑑:從參與者出發,使用各種資料,對課程有多元價值的了解,為一整體性評鑑。(最好的評鑑,由下而上) (四)CIPP模式:提倡者:史塔夫賓                           教育評鑑過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資料,做為決定變通方案之用。 (五)差異模式(差距模式):提倡者:普羅瓦士                                                                  由目標本位評鑑發展而來,其旨在於比較「標準」和「表現」,分析其中的差距,做為課程方案改進的依據。 (六)外貌模式:提倡者:史鐵克                          主張課程評鑑應該兼具描述和判斷的成分,做為課程評鑑的整體面貌。結合和的特色。 (七)認可模式:  或稱採用內部標準評鑑之模式。認可制度(accreditation)是美國學校評鑑的特色,源自1787年州立大學董事會成立一個小組來檢視紐約州的高等教育、中等及初等教育、以及社教機構,慢慢演進成以高等教育機構為主要對象的認可制度(陳漢強,1985;陳樹坤,1982)。Kells(1983)對美國認可制度所下的定義是:認可制度是一種自願的過程,透過非官方的學術團體,採用同儕評鑑來檢視被認可的機構是否已達成自我評鑑(self-study)中所定義的目標,並符合評鑑的標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