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評鑑模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一) 目標達成模式:目標達成模式是最早期的評鑑模式,屬於目標取向的評鑑,把評鑑視為一種目標達成程度的鑑定。此種模式淵源於泰勒(Tyler)所領導的「八年研究」。目標達成模式的優點是能評估預期目標的達成程度;缺點是只重視組織運作結果的評鑑,而忽略了運作過程的評鑑。 (二) 內在效標模式:內在效標著重事物的內在特徵,是不容易量化的,因此評鑑的判斷標準常取決於評鑑者的專業判斷。以認可模式為例,認可模式的主要目的有三:(1)瞭解和審查機關學校的工作或教學內容與水準;(2)辨認機關學校的優缺點,以建議需要改進之處;(3)刺激機關學校不斷經由定期的自我評鑑而進行自我改善,以達到最高的績效或教育標準。認可模式的實施,可經由現況的觀察與資料的蒐集,做迅速的判斷,其自我評鑑更能導引機關學校與成員的自我改進。 (三) 外在效標模式:外在效標著重於外在效用的評鑑,以Stake的外貌模式為例,此模式的進行過程,係先依據某種理論建構評鑑意圖,呈現一些評鑑的標準或外在效標。透過評鑑活動蒐集現況資料,再依據外在效標對敘述性資料做一番判斷,判斷的結果稱為判斷性資料。建構評鑑意圖、描述性行動、判斷性行動,構成本模式的三個階段。 (四) 助長決定模式:助長決定模式強調評鑑的目的,是在將評鑑所得的資料呈現給做決定者,以協助其做出好的決定來,進而促進組織的改革。本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tufflebeam的CIPP模式。 1. 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這是指對被評鑑者的環境背景所進行的評鑑。其所評鑑的包括歷史發展背景、現有環境背景、政策背景及未來的發展與需求背景等。背景評鑑有助於了解被評鑑者所訂的目標是否符合背景環境的需求,其現在的表現是否達到應有的水準,現有環境的優缺點、需求與困難為何,迫切需要改進與支援之處何在。 2. 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這是對輸入所進行的評鑑。為達成預定的目標,被評鑑者必會投入一些人力、物力與財力等硬體資源,並投入一些政策、計劃等軟體策略,輸入評鑑就是對這些投入的評鑑。 3. 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這是對實施過程所進行的評鑑。投入的資源與策略必須加以運轉與轉化,才能產出結果,過程評鑑就是對這個運轉與轉化過程的評鑑,以了解運轉過程是否正常而有效率,再回饋給相關人員,以作為改善輸入與過程之依據。 4. 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這是對成果或成效所做的評鑑。機關學校或個人的作為均有其目的,這個目的是否達成需要加以評鑑,才能負起應有的績效責任,也才知道是否該去調整背景、輸入、過程與目標。 CIPP模式的優點是強調評鑑服務決定的觀念,而且頗為具體,具有相當的實用價值。缺點是歷程複雜,若無受過評鑑之專門訓練者不易施行。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