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陳真-行政學百分百(命題焦點暨題庫解析)

主題:新公共行政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於試題:公共行政所處理的是有意志與有意識的人類活動,是有意義的社會實務,因此行政貴在經由彼此的意義溝通,以建立共識性的典範。以上所述是何種觀點?(A)行為主義(B)實證觀點(C)虛無主義(D)批判理論   1960年代新公共行政發起後,讓傳統公共行政有更多研究途徑前進,對人的價值省思有更多思考方向。  行政問題並非依賴經驗科學可以解決的,而社會學的理論被引用在行政學中。  1970年代以後的行政學研究途徑─詮釋理論、批判理論、行動理論。  一、詮釋理論:  1.將人的「行為」與「行動」區分,詮釋理論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行動者背後的內心意圖與慾求,以及與所設的社會情境。  2.強調『語言』在整個社會互動過程中的意義,說明自身行動與他人行動的意涵。  3.不追求『通則性』規律,而嚮往『個別性』的知識。  4.例如:公園裡建造一座銅像,每個人詮釋結果會不同,A:殖民者象徵與紀念,B:偉人的尊敬與緬懷。  二、批判理論  1.詮釋理論重視理解,批判理論重視反思與揭露。  2.重視理論與實務的『有效性』,質疑現有理論與方法,設法改善兩者距離。  3.批判理論需有詮釋理論的知識為基礎,才得以發揮。  三、行動理論  1.學者哈蒙(M. Harmon)提出,(有結合詮釋與批判理論的方向)  2.將人劃分為『主動我』與『社會我』  3.『主動我』─強調個人是需要有自身反省能力,有道德倫理的考量存在;  4.『面對面遭逢情境』─每個人都會因為個人自身行動進而影響他人。  5.『社會我』─強調人與人間有主觀存在而相互互動;個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則會被負面價值影響。  6.行動理論認為人是『主動』的,而其任何行動必須在社會系絡下,才得以完成。人是管理制度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受控制的人。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