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徐喬-經濟學

主題:認可模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 認可模式: 認可模式係源於美國中學和大學認可機構的評鑑程序。採用認可模式時,評鑑人員必須先訂定認可標準,通常採最低標準的設定方式。 認可係指課程方案獲教育機構,被認定是否符合某些共通同意的標準的過程。   認可模式強調的是專業自主的觀念,希望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建立教育的最低標準,來保障教育品質。但這種「警察」式的角色在最近已轉變為「服務」的角色,即以認可來協助學校改善其課程方案。 認可模式的實施,首在建立認可的最低標準,再由受評學校自評,專家前往訪視,如發現缺失並予學校補助改進的機會,並安排複評。 認可模式的問題有幾項比較重要:認可標準的建立不易、自評報告常乏正確   性、訪視效果不易發揮。 目標獲得模式: 2.目標獲得模式,係由課程學者泰勒所提倡,他在一九三○年代的「八年研究」即運用此一模式實施評鑑。旨在確定課程目標達成的程度,評鑑者必須依照課程目標,蒐集學生實際表現的資料,再與目標比較。為了使課程目標確能引導評鑑工作,泰勒主張採用行為目標。哈蒙得也主張採用目標獲得模式在評鑑,他認為任何教育革新都包含教學、機構和行為三個層面,評鑑者應找出各層面的有關變項,列出行為目標。梅費瑟和邁克兩人,有主張目標獲得模式的評鑑,除依據目標評鑑外,他們另主張修訂目標,倡導社區參與。 3.闡明式評鑑     闡明式評鑑的提倡者,重視教學系統(他們認為不論任何教學系統或方案都不是片斷的存在,不可以片斷地描述)和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是多元的有文化的、社會的、機構的和心理的變項在作用),因此要整體地評鑑課程方案。闡明式評鑑要發現並記載師生參與的經驗,也要洞察和討論革新方案最重要的特點,以及其中反覆出現的副作用和重要過程。     闡明式評鑑可用的方法有觀察、晤談、問卷和測驗、文件分析。     闡明式評鑑的實施程序有三:         1.探索(評鑑者的觀察)。         2.探究(由探索的焦點中選擇進一步觀察的焦點)         3. 解釋(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有無共通原則?有哪些因果關係?為何會產生這些現象?為何教師對教材會有不同的態度?) 4. 外貌模式:      外貌模式係由史塔克所提倡,他主張評鑑應兼具描述和判斷的成分,而且不是描述或判斷,都要蒐集課程方案的先在因素、過程因素;結果因素。先在因素係指教學前任何可能與結果有關的條件。過程因素係指教學中,學生與教育有關的人事物的遭遇。結果因素係指教學所產生的影響。描述的成分包含了「意圖」和「觀察」兩項,前者指教育人員有意的各種計畫,後者指評鑑者所發現的實際現象。     判斷的成分包含了「一般標準」和「實際判斷」兩項,前者指優良教育的條件,後者指絕對比較和相對比較得到的判斷。對於描述成分的分析,評鑑者應注意「意圖」和「觀察」的符合,也要注意先在因素、過程因素和結果因素的關聯。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