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徐喬-經濟學

主題:理性與理性選擇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要弄清“理性選擇”,就要首先對“理性”這個概念作一番闡釋。 “理性”一詞亦為舶來品,在西方哲學語境中有著豐富多變的涵義,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斯多葛學派、柏拉圖到尼采、康德、黑格爾等都對“理性”有深刻而不同的洞見,可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裡所要探討的“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社會科學意義上的。 因此,要談這個“理性”,定繞不開馬克斯•韋伯。 在社會學理論中,韋伯代表的“理解社會學”路線與迪爾凱姆代表的“實證社會學”路線是兩大主要流派,體現在方法論上則為“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峙。 韋伯對社會學曾下定義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對社會行動作出因果解釋。 ”由此觀之,韋伯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集中到人的行動上面。 韋伯區分了四種社會行動的理想類型:① 目的合理性行動(也稱工具合理性行動);②價值合理性行動;③情感的行動;④傳統的行動。 從合理性角度看來,韋伯認為,只有前兩種類型的行動,即目的合理性(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行動才屬於合理的社會行動。 而“理性選擇理論”所考察的個體行為其實主要對應於韋伯的“工具合理性行動”,儘管後來理性選擇範式經過修正與擴充後也將“價值合理性行動”包含在內。 同時,理性選擇範式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著作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一“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 綜上述,“理性選擇理論”所講的“理性”就是解釋個人有目的的行動與其所可能達到的結果之問的聯繫的工具性理性。 一般認為,理性選擇範式的基本理論假設包括:①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③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④人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可簡單概括為理性人目標最優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動者趨向於採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 理性選擇理論的提出 在社會科學中,幾乎所有的理論都隱含著對社會行動者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預設。 亞 歷山大(Alexander,JG)指出, 有關人的行為的理性和非與理性二分法涉及的內容主要有:人到底是自私(理性)的還是唯意志主義(非理性)的;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到底是純粹工具性(理性)的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個人有目的的行動與其所可能達到的結果之問的聯繫的工具性理性理性理性選擇理論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