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主題:類化原則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類化原則   所謂類化(Apperception)係指根據舊經驗以接受新事物的作用(方炳林,民68),又稱為「統覺作用」。首先將類化原則應用在教學力面的是德國學者赫爾巴特(J.F﹒Herbart)。在赫氏所提倡的四段教學法中,第一段「明瞭」,即是使學生回憶有關的舊經驗,作為解釋新教材的基礎;第二階段「聯絡」就是提示新教材,使之與舊經驗相結合(高廣孚,民77)。換言之,赫氏認為要使學生瞭解新教材,必須使新教材建立在舊經驗的基礎之上,才能增加學生了解和接受的程度。因為人類經驗不斷在發展、擴張,因此,在教學上必須依據類化原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在教學上應用類化原則,可從教材、教法兩方面著手。   (一)教言方面   教材的選擇,依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能力及程度為出發點;教材的組織,由心理組織逐漸到論理組織;教材的排列,由易至難、由近至遠、由簡單至複雜,由具體至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二)教材方面   教師在開始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回憶有關的舊經驗,在說明新教材時,儘量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循序漸進。如果學生缺乏適當的舊經驗,教師需要設法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或參觀、旅行、採集、訪問等方式,提供實際的經驗,以作為學生學習新教材的基礎。   綜言之,類化能力是一種歸納、綜合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隨時利用適當的教材、教具,旁徵博引,以增進學生類化的能力。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