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楊雲明-個體經濟學

主題:全像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根據G. Morgan的敘述,大腦的全像圖特性,乃在於大腦不同的部位看似專門於不同的活動,但對特定行為的控制與作用卻絕非那樣的局部化。雖然我們能夠區別大腦皮質(控制所有非例行活動的首腦或主要計畫人,或者記憶),小腦(處理例行活動的計算機或自動控制器)和中腦(觸覺、嗅覺和感覺中心)功能的執行,但又必須認識到,它們是緊密地相互依賴,並在必要時能夠相互替代。再者,大腦的溝通網路是由成千上萬個神經原彼此連結的型態所組成,他不但能作為特定活動或喚起記憶的場所,而且每個神經原又像是一部小型計算機那樣精細,可以儲存大量的資訊。由於神經原之間這種極寶貴的連結模式(the pattern of connectivity),所以它允許大腦的不同部位同時對不同資訊進行處理、一次接收和無所不在的瞭解之驚人能力,成為既普遍又特殊的功能系統。據此,史丹福大學神經學家K. Pribram曾經指出,大腦是按照全像圖照相的原理進行工作,記憶遍及整個大腦,因而可在大腦的任何一部位再生。倘若他的觀點正確,那麼就可解釋在拉什利的實驗中,為何老鼠的大腦部分被切除時還能合理地發揮作用而走出迷宮。   從上述全像圖原理和大腦作用的敘述中,我們將可學習到全像圖照相有可能創造出將整體在各個部分中進行編碼的程序,以使各個部分相當於整體。更有甚者,此種編碼過程,不僅重視將許許多多的資料轉換成處理的型態與慣例的過度集中化意象,而且它也是一種支持資訊分權化、分散化的形式。當它在大腦發生作用之際,並沒有所謂的控制中心或控制點,任何的型態與秩序都可隨時浮現,而非刻意強加於其上(imposed)。最後,全像圖的解釋,強調的是頭腦功能的全方位特質。它的功能運作雖在高度分工下,卻又彼此相互連結與合作,形成既專化又普化的特性。   有鑑於此,G. Morgan提出一個全像圖設計的原理,應做到以下四點:一、使整體植入所有部分;二、創造連結與重複;三、造就特殊化與通則化並存;和四、創造自我組織的能力(Morgan, 1986: 97-98)。如此一個富有彈性與全面性的組織,就如同打一場完美的籃球比賽..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