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程薇-主題式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

主題:班級經營採用的理論技術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引用網頁:http://tw.myblog.yahoo.com/jw!v.Y0toWLERqiVwFRovGZIJB1/article?mid=1&sc=1   班級經營較為普遍採用的理論技術簡略介紹如後: (一) 團體動力型 由美國雷德與華頓柏(F. Redl;W. W. Wattenberg)提出, 主張教師可以運用團體動力的察覺來加強班級管理。他們認為動機是行為與衝突背後的基本原因。因此能夠了解學生的動機,教室的控制就成功了一半。其主要理念為: 1. 一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行為異於個人在獨處時。 2. 團體會創造出本身的心理動力(即團體動力)而影響個人行為,因此他們認為團體是一個有機  體。 3. 教師可運用診斷性思考,處理教室衝突行為,包括下列步驟:(1)有預感;(2)收集事實;(3)運用隱藏因素;(4)採取行動;(5)保持彈性。 4. 運用影響技術來維持團體的控制,這些影響技術包括: (1)支持自我控制:採低調處理,對問題防範未然,這些方法有:眼神接觸(傳達訊息)、身體趨近、善用鼓勵、幽默之語以及忽視等。 (2)提供情境的協助:當學生無法自我控制時,必須由老師出面協助,這時所採用的方法包括:(a)克服困難(跨越障礙);(b)重新安排時間表;(c)建立習慣(固定進度);(d)離開情境(驅逐出境);(e)遠離誘惑(沒收寵玩,如照片、玩偶等);(f)禁足。 (3)評估現狀:幫助學生了解不良行為的潛在原因及預見可能的結果。 (4)快樂-痛苦:獎勵好的行為及處罰不良行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之)。   (二)眼觀四面型(漣漪效應) 由美國庫寧(J. kounin)提出,其認為好的教室秩序有賴於有效的課程管理、課程的步調、課程的流暢轉換、學生注意力以及學生責任心。其主要理念: 1. 當教師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時,常會影響臨近學生行為,稱為漣漪效應。漣漪效應在開學第一天非常有效,以後與日俱減。他發現施暴者憤怒的態度會引起其他目睹此處罰的學生之反感。中學階段影響學生行為的是「教師受喜愛的程度」,學生對老師評價愈高,則專心上課的動機愈大,不良行為的出現率則愈少。漣漪效應常發生在老師給予鼓勵時或老師給予叱責時。 2. 教師能知道教室裡任何時刻、每一角落,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稱為「掌握全局」。好像老師背面具有眼睛一般,讓學生知道教室裡任何時刻的每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其有效性包括:第一,選擇正確處罰對象的能力;第二,判斷事件的輕重。當不良行為出現且尚未擴散開來時便應立即處置,所以在時間掌握上應儘早處理。 3. 使教學活動之間流暢轉換,以及維持活動內一致運行的能力,對有效團體管理而言極為重要。其中牽涉的進度管理,是指課程進行的步調、動力與轉換流暢,則使學生易於專心,而較少有不良行為之發生。 4. 「同時處理」是指在同一時間能同時注意(處理)兩件事情的能力。庫寧發現能運用同時處理技巧的教師能注意到教室中較廣的面,他們比較能夠掌握全局。如果各自作業的學生知道老師在注意他們,而且能處理他們的問題,就比較能夠專心做功課。 5. 想要達到有效率的教室管理,最基本的是要有能力集中且維持一個團體的注意力。維持團體注意力須注意以下幾個項目: (1)團體形態;(2)讓每個學生在各課程中皆負有責任;(3)有效地集中團體的注意力。 6. 感到厭煩的學生常不喜歡參與活動,或甚至想逃避反反覆覆的活動。這些厭煩的行為常可由學生所表現的小動作看出來,如看窗外、擦鞋子、戳鄰座同學、削鉛筆等,他們試圖尋求一些新的刺激。教師可藉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進步,增加活動的挑戰性及變化性,來避免這些不好的現象。 庫寧所提供的一些技巧都是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教室環境,並促進學習,而常規是維持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預防不良行為發生的方法。 (三)行為塑造型 「行為改變技術」為美國史肯納(B. F. Skinner)提出, 其主要理念為:行為之後若緊接著增強物,則該行為會被強化。行為改變技術基本上以獎賞為主,鼓勵老師以積極方式與學生共處,避免使用嚴厲處罰的方式,而以正面的、溫暖的方式來維持教室情境,並以漸近的方式來塑造學生好的行為。 在獎賞的增強物方式,可採用:(1)社會性增強物,如言語讚美、手勢、臉部表情;(2)符號性增強物如標籤、兌換券;(3)活動性增強物如佈置教室,課外活動、自由閱讀、額外休息;(4)實物性增強物等。行為改變技術須以有組織、有系統、連續不斷的方式來實施,才能獲致最大的效果。 (四)和諧溝通型 由以色列今納(H. G. Ginott)所提出。今納試圖建立一個安全、人本主義以及建設性教育環境的溝通技巧。他認為教師就像父母一樣,有能力建立或破壞兒童自我觀念。其主要理念包括有: 1. 教師的自律是教室常規中最重要的部份。 2. 糾正學生偏差行為要使用理性訊息—即就事論事,不攻擊品格及個性。 3. 老師最好的做法—和諧溝通,使學生對情境及自己的感覺協調溝通。 4. 譏諷及讚美同樣危險,應小心謹慎使用。 5. 標記學生是有害的,避免使用標籤、批評、諷刺的方式。 6. 適當表達生氣。 7. 邀請學生合作勝於命令指揮。 (五)目標導向型  由德瑞克斯(R. Dreikurs)提出,他認為所有學生都需要被認可,如果得不到認可,他們行為會轉向錯誤的學習目標。其主要理念包括: 1. 教育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懂得約束。 2. 老師提供穩定輔導與領導,允許學生在制定規則時有發言權。 3.每位學生有歸屬需求,有需要身份地位與認可。 4. 不良行為與下列四種錯誤行為目標有關: (1)獲得注意;(2)尋求權力;(3)尋求報復;(4)表現無能。 5.教師應能確認學生錯誤的行為目標,避免給予增強。 6.教師應讓學生知道:不當行為總會引來令人不愉快的結果。 8. 教師儘量鼓勵學生努力,但避免對他們的工作或人格特質給予稱讚。 (六)肢體語言型 由瓊斯(F. H. Jones)所提出, 其理念是幫助學生喚起自制力,有效地運用肢體語言,提供誘因鼓勵學生表現出教師所期待的行為,以及在學生進行獨立作業時,提供有效的幫助。主要理念: 1.教師採用三種技術可維持常規: (1)有效肢體語言;(2)獎勵制度;(3)有效的個別幫助。 2.獎勵制度使學生能夠專心在課堂上完成作業。 3.良好的教室常規主要來自有效的肢體語言。 (七)果斷紀律型 由肯特(L. Canter)所提出,他認為老師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要有果斷的堅持,他提供一套規劃完善的步驟,以面對學生不能表現出預期行為的情形,這對於矯正性常規訓練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系統。主要理念: 果斷常規訓練要素有: (1)清楚確定期望。 (2)真心說出:喜歡這樣或不喜歡那樣。 (3)持續說出期望和感覺。 (4)聲音要堅定,保持眼光接觸。 (5)以手勢加強口頭敘述。 (6)使用暗示、問題和「我……訊息」。 (7)使用承諾,不用威嚇(怎麼去做,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八)需求滿足型(控制理論) 由葛雷瑟(W. Glasser)提出,他在1985年之前先提出「現實治療理論」,強調一個人現在的所做所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1985年之後又提出控制理論(為現實治療理論的補充理論),闡明高品質的學校建立在無高壓的學生管理,強調教師必須掌握優良常規之鑰。其主要理念包括有: ●現實治療理論: 1.學生是理性的,他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依照所選擇的方式行事。 2.好的選擇產生好的行為,壞的選擇產生壞的行為。 3.教師應不斷地嘗試去幫助學生做好的選擇。 4.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不接受壞行為的藉口。 5.合理結果總該在學生的好行為或不良行為之後出現。 6.班規是必要的且必須力行(須由老師與學生共訂之)。 7.班會是處理班規、行為和常規的有效場合。 8.要求學生作價值判斷(如果有偏差行為的時候)。 9.建議學生做適當的選擇。 ●控制理論: 1.學校教育有四種基本需求,包括隸屬、權力、樂趣、自由。 2.一個人滿足需求後會覺得愉悅,相反地會挫折。 3.高品質教育中,學生必須在學校中受到老師的鼓勵、支持與協助。 4.高品質教育中,老師不批評、不處罰、不強迫,而採取友善、鼓勵、刺激思考等方式,樂於協助學生進行學習。 5.老師不能採用口語命令的方式(老板式管理),而應採刺激及協助思考學習的「領導式管理者」的方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團體動力型庫寧控制理論提供情境的協助支持自我控制果斷紀律型班級經營採用的理論技術現實治療理論眼觀四面型肢體語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