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人力資本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964年貝克(Becker)出版人 力資本(Human Capital)一書,發展出人力資本形成的理論,並分析教育的投資報酬率。貝克認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和實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並無不同,前者指的是勞工的技術與能力,後者指的是機器、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兩者皆可藉由對其投資而後提高生產力及產能。前者可透過 學校教育、在職訓練等方式來提供個人專業知識使生產力提高,後者可藉由擴廠或新設備的添購來達到產能的增加。 人力資本論採新古典經濟學之觀點,著重於供需平衡、自由競爭的市場,僱主為極大化生產效能,會根據人力的專業知 識和技術能力來選才和支薪。 布勞格(Blaug,1976)亦指出,人力資本投資的概念是人們以各種方式對自己本身做一些花費,其目的不是為了當前的享受,而是為了未來得到金錢及非金錢的報酬。這 些方式包括教育、在職訓練、工作經驗、工作搜尋過程、衛生保健及遷徙等。因為教育可以提高個人能力;在職訓練與工作經驗提高個人於某一特殊工作領域之生產 力。若投資於工作搜尋過程中的就業資訊可縮短失業期間,衛生保健可延長工作生命,而由低工資地區遷往高工資地區則可提高勞動報酬率。 蕭爾茲(Schultz, 1982被譽為人力資本理論創始者)認為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得到滿足,而在獲得生產性存量,以提高未來收益、未來自己經營的能力、未來消費的滿足。透過對 教育的投資,可以提高個人的生產力,藉由知識與技能的傳遞使工作更有效率,因此比起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受過較高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有價值。 當僱主以邊際生產力決定薪資所得時,高教育程度者自然因生產力的提升而有較高所得。因此個人會增加自己的教育投資,以期望未來在謀職時能提升競爭 力,擁有較好的職業與收入。黃毅志(1998)在提高人力資本的途徑中,教育是最受關注的一項,對個人而言,教育可視為對將來收入的投資,透過對教育的投 資,可以提高個人的生產力,使工作更有效率,比起教育程度較低者,受過高教育者,在勞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就人力資本論的觀點,個 人在教育投資愈大,人力資本愈高,學識技能愈強,工作效率愈高,所得到的報酬也愈多。   l地位競爭或分配論 贊助性社會流動(sponsored mobility):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H. Turner提出之透過教育過程產生社會流動的一種模式。兒童被挑選進入一個經過選擇的學校,並且得到資助和其他方式的支持,使他們得以透過這個教育系統,最後獲得精英的成就與地位,謂之贊助性社會流動(sponsored mobility);在贊助性流動的社會結構中,目前社會的精英及其代表者,根據他們的標準選拔人才,個人的成就須符合所要求的標準,方能獲得贊助,給予向上流動機會。   競爭性社會流動(contest mobility):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H. Turner提出之透過教育過程產生社會流動的一種模式。兒童為獲得教育和社會的有利條件而不得不斷進行公開競爭,此謂之競爭性社會流動(contest mobility);在競爭性流動的社會結構中,個人可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參與公開競爭而獲得英才地位。   l階級複製理論 「階級複製」是指同一社會經濟地位階級者,他們下一代的階級也相似。這個名詞通常也用來表示社會中上層階級者,由於他們所擁有的資源與資訊比較多,以致於 他們的下一代會更容易進入相似或更高的社會經濟階級。過去曾經傳過的「台北市大安區學生有較大機會進入台大」,正是階級複製的結果。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新古典經濟學競爭性社會流動階級複製R.H. Turner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地位競爭或分配論社會流動貝克贊助性社會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