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 哈伯馬斯認為任何言辭行動都預設了四項有效性聲稱 (validity claim): 溝通四原則 (1)正當聲稱(rightnedd claim):言詞行動是正當得體的。 (2)真實聲稱(truth claim):命題內容是真實的。 (3)真誠聲稱(truthfulness claim):說話者命題意向是真誠的。 (4)可理解聲稱(comprehensibility claim):言辭意義是可以理解的。 真理的共識理論(consensus theory of truth) 理性討論的目標是指向共識的達成,以決定接受或拒斥某一斷言的真理聲稱。理性討論所包括的一些論證(arguments)與反論證(counter arguments),以支持或駁斥某一言辭行動的真理聲稱。而論證則無所謂真、假,只能說有道理與否、有無說服力,或愷切與否。 在一個溝通行動中,所謂「達到理解」(reaching understanding)是指至少有兩個說話或行動主體,以相同方式理解同一表達內在思考的行動,即當一個聽者接受某一言談行動,就表示在二個說話或行動主體間,已經有了「共識」產生。哈氏認為由批判所形成的客觀知識,要從言辭行動的要件和理性辯論之間的關聯來看,其目的在於「共識」的形成,也就是指對於某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要件。而哈氏也提出,此共識並不是一靜止的理念結構,而要以反省和批判的態度不斷的修正與辯論,使它成為了解「社會真相」的一股泉源。哈氏依據溝通行動中,達成共識的情形,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吳坤銓,1997) (1)規範一致性:說話者在規範情境下表現一種適切的言談行動,以便建立一個互為主體的合法性關係。 (2)共享命題知識:說話者進行真實的陳述,使聽者能夠接受及分享說者的知識。 (3)主體真誠互信:說話者真誠地表達他的信念、意圖、感覺和期望等,以博取聽者的信任。 (4)意義可理解性:說話者在溝通行動中,選擇可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以便和聽者在某事上達到「共識」,且讓自己能被人所了解。 真理的問題是一個互為主體的問題,必須以理性討論來解決,以期獲得共識。哈伯馬斯說:「真理即意味著達到一種『合理之共識』的希望」,又說:「『合理之共識』是真理的判斷基準。」實際上要達成共識,必須在「理想的言辭情境」下才是合理的共識或真正的共識。(黃瑞祺,1996)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真理的共識理論哈伯馬斯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溝通四原則溝通行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