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吳清山、林天祐-教育小辭書

主題:班克斯--多元文化教學四模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模式 Banks(1989)提出一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具有層級性的課程發展模式(Banks,1989;莊明貞,民82,頁235-236),分別是: 1、貢獻取向(contributions approach):此一取向是多元文化課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藉由對某些少數特定的族群中有所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事蹟,在特別的假日,節慶或典禮中,加以表揚。例如:辦理各校兩性平等教育週各項活動與慶典。 2、附加取向(additive approach):此一階段是課程發展的第二階段,採用添加的方式在課程中加入特定族群的相關議題或概念,但仍是以既有的課程結構為主。例如:現行分科架構中,再融入性別平等相關議題,使成為兩性平等教學活動設計的補充教材。 3、轉化取向(transformation approach):此階段為課程發展的第三階段,已經改變既有的課程結構,允許不同族群、宗教團體能從學校課程,學習其固有的風俗習性,且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觀點。例如:在現階段規擬中的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七大學習領域中的學習指標加入性別平等的課程目標,使各學習領域能反映性別平衡與族群平等的多元文化觀點。 4、社會行動取向(social action approach): 此一階段又比轉化取向更高一層,除了採取轉化取向的方式之外,又增加對種族..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A) 26 林老師是高中物理老師,她在婦幼節的時候,在課堂上講授女性物理學家吳健雄 的故事,請問這是屬於哪一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 (A)貢獻取向 (B)附加取向 (C)轉化取向 (D)社會行動取向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