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1884年「湯恩比館」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1884年「湯恩比館」,創始人牛津大學湯恩比講師 社區早期型態之一,由巴納特(Samuel Barnett、Vicar of St Jude’s)於一八八四年所創立。 之所以取名湯恩比,是為紀念獻身此一運動而英年逝世之學生湯恩比先生(Toynbee、Arnold)而它主要的內容是解決工業化以及社會化所產生的新興問題,特別是貧窮問題。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好結合有共識之人士大家一起致力改革。 他們認為讓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與貧民一起生活,不僅有助於舒緩社會的階級差距,實現政治上的民主與平等,更能使窮人有受教及享受文化生活的機會。 此外,共同生活可加深知識分子對貧窮問題的瞭解,更能促成貧窮問題的合理解決。 東倫敦聖猶太牧區會牧森姆班勤為了使在大學就讀的生學對居住於貧民區的勞工低下階層有更深瞭解,而在貧民區興建了「湯恩比館」此館也被稱為「大學睦鄰區」,目的是使大學學生也能與現實生活不脫節,使貧與富拉近,也能使大學學生與工人們拉近而互相學習。 而湯恩比館和它裡面的居民們對於勞工階級的教育也有相當可觀的貢獻:他們為勞工提供了夜間延伸學習、思辯和討論的空間和課程,也增進了當地的文化團體及協會的形成。巴涅特夫婦曾經一度想要將湯恩比館變成「勞工大學(working man’s university)」,可惜..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以居民的需求做為工作的重點充份運用當地的民力共同生活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與貧民一起生活各地的社區睦鄰中心成為當地的社區服務中心大學睦鄰區工作者與服務對像相處在一起巴納特湯恩比講師社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