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何謂教育組織?其組織發展歷程?目前狀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組織 •  某些人為達成共同特定的目的而彼此結合的團體。 •  教育組織乃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結構與行政運作的歷程。其透過階層體系之權責分配與運用,經由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之交互作用,協調並統合人力與物力,並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需要,以達成發展與改進教育事業之共同目的。   組織與環境理論的發展 •  1950-1960年:封閉系統 •  1970年:開放系統 •  1967年: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  1978年: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  1977年:組織生態論(organizational ecology) • 1977年:新制度論(neo-institutionalism)   新制度論 1.新制度論對1950-1960年代學說的歧見。 l 反對組織中成員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能藉由未受限的理性以求得自我利益的社會及組織行動模式。而是強調組織所處之環境,包括規則、規章或廣義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l 反對以理性系統—效率來解釋組織的行為,而是以合法性作為延續組織生存的主要媒介。 2.所謂制度是文化或集體價值的實踐形式,它不同於組織、結構。而這種社會集體價值的形式,會對組織產生規範作用。至於制度的具體內涵,Scott(1995)介紹三種合法性基礎,包括:管制系統、規範系統、認知系統。 l 管制系統:涉及規則、法律與制裁,如政府規定。 l 規範系統:涉及社會責任、標準與價值,如教師或教育專業信條。 l 認知系統:涉及象徵、信仰與社會認同。 3.合法性(legitimation)概念: l 當前述諸多理論均強調以效率作為生存的法則時,組織新制度論認為是合法性概念決定組織的生存,特別是教育組織極不容易在短暫時間看出效率的組織,能否獲得合法性的基礎,是能否得到社會支持的主要關鍵。路徑依賴概念:有許多重要的工作,設計,常會依循己執行、或己被認可的處理方式,強調依循傳統,作為合法性的基礎 l 由合法性概念,常會促成許多儀式行為或神話傳說的誕生。另外,也可能產生在效率與合法性間之悖論。部份學者認為此即宣稱教育組織為一種鬆散組織的主要原因。   『新制度論』(New Institutionalism,或稱為新制度主義)與行為主義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行為主義通常認為組織、團體或個人之行為,或是偏好選擇會影響制度的形成;也就是說,組織、團體或個人之行為屬「自變項」,而制度興革則屬「依變項」的因果關係。但新制度論者則認為,實際上制度也會倒過來影響組織、團體或個人的行為;換言之,制度也可是「自變項」,而組織、團體或個人的行為卻可能是「依變項」而已,兩者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整體而言,制度是建構組織、團體、個人的互動「規範」(或稱規則,如法規與政策)。儘管制度是一種規範,惟上開行為者(如組織、團體、個人)仍會基於自利、理性的偏好選擇,建立制度並試圖藉由非正式制度(如「規範」以外的「習慣」)的配合,俾以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甚或,乾脆主導制度的改革變遷,以力求偏好選擇利益的極大化(亦即期待制度變遷之效益可以大於交易的成本與風險)。從新制度論的觀點是將組織視為大環境下的次級系統,認為組織若能符合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環境的規範要求,並且獲得成員的認可與支持,便具有合法正當的存在基礎。質言之,組織、團體、個人等行為者之所以建立制度,或是要求制度變遷(Institutional Change),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然而,新制度論也假設,制度變遷的主導者有國家(state)帶動與組織(organization)帶動等兩大類型,前者係以政府(行政部門)為代表,後者則以利益團體(如大型財團)代表。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關鍵字:教育組織制度是建構組織、團體、個人的互動「規範」(或稱規則,如法規與政策)階層體系實際上制度也會倒過來影響組織、團體或個人的行為;換言之,制度也可是「自變項」,而組織、團體或個人的行為卻可能是「依變項」而已,兩者彼此之間相互影響。階層體系之權責分配與運用封閉系統強調組織所處之環境,包括規則、規章或廣義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文化或集體價值的實踐形式新制度論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之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