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卡福利】寫作批改懸賞券,將於 2025/04/30 23:59:59 過期,還沒使用或領取,趕快前往領取並使用吧! 前往查看
阿摩:反覆練習,方可提高對試題的敏感度
100
(1 分)
模式:自由測驗
科目:(甄試)警大◆警察法規(含行政程序法)
難度:非常困難
下載 下載收錄
1(A,B,C,D).

39.依據《警械使用調查小組組織及運作辦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小組置委員13人至17人,由部長兼任召集人
(B)警政署督察室及行政組代表兼任委員
(C)律師公會、警佐人員代表委員,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
(D)警械使用者得申請調查
(E)小組會議應有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



2(A,B,C,D,E).

30.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規定,以下哪些違序行為須以「不聽勸阻」為要件?
(A)於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任意裸體或為放蕩之姿勢,而有妨害善良風俗
(B)於主管機關明示禁止出入之處所,擅行出入
(C)無票或不依定價擅自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進入遊樂場所
(D)於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乞討叫化
(E)他人之土地內,擅自挖掘土石、棄置廢棄物或取水


3(A,C,D).

2.有關警察因治安需要所蒐集之資料,其銷毀期限,以下何者敘述錯誤?
(A)集會遊行活動結束後,除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案件者外,至遲應於資料製作完成時起1年內銷毀之
(B)警察對於經常發生犯罪案件之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為維護治安之必要,以現有之攝影或其他科技工具蒐集之資料,除因調查犯罪嫌疑或其他違法行為,有保存之必要者外,至遲應於資料製作完成時起1年內銷毀
(C)警察為防止犯罪,認有必要,經警察局長書面同意對特定對象無隱私之行為或生活等活動所蒐集之資料,除因調查犯罪嫌疑或其他違法行為,有保存之必要者外,至遲應於資料製作完成時起1年內銷毀
(D)警察為防止危害或犯罪,認為對個人法益將有危害行為,得運用第三人秘密蒐集之資料,於達成目的後,除為調查犯罪行為,而有保存之必要者外,資料應即銷毀之



4(A,B,C,E).

35.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及其相關規定,下列何者有權核定對人民身分查證之路段或管制站?
(A)雲林縣警察局副局長
(B)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督察長
(C)基隆市警察局少年警察隊隊長
(D)內政部警政署署長
(E)福建省連江縣警察局南竿警察所所長


5(B,C,D,E).

32.下列警察法規中,何者屬於警察法第 9 條所稱之警察命令?
(A) 拘留所設置管理辦法
(B) 治安顧慮人口查訪辦法
(C) 偶發性及緊急性集會遊行處理原則
(D) 高雄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及利用辦法
(E) 臺北市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自治條例


6(B,C,E).

27.《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11條所稱之訓練合格,包括下列何種班別?
(A)警佐晉升警正官等訓練班
(B)警佐班
(C)警正班
(D)中央警察大學人事班
(E)警察特考錄取人員訓練班



7(B,D,E).

40.下列有關警察教育制度之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大學研究所:修業年限碩士班二年,博士班四至六年,成績及格,符合學位授予法者, 分別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
(B)警察大學二年制技術系:修業年限二年,成績及格者,依法授予學士學位
(C)警察學校、警察專科學校、警察大學之組織,另以命令定之
(D)警察教育分別由警察學校、警察專科學校、警察大學辦理
(E)警察教育,分養成教育、進修教育、深造教育


8(A,C).

30.依據民國 111 年 10 月 19 日修正通過之《警械使用條例》規定,警察人員執行職務違反本條例 規定使用警械,致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時,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依《國家賠償法》規定辦理
(B)僅限於致第三人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失時,第三人得請求補償
(C)警察人員出於故意之行為所致者,賠償義務機關得向其求償
(D)有可歸責該人民之事由時,得減輕或免除其金額
(E)賠償項目、基準、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授權主管機關另定之


9(A,E).

35.下列有關集會遊行之敘述,何者正確?
(A)集會遊行自由,亦屬表現自由之範疇
(B)交通事故圍觀群眾群起抗議警察執法不公,非屬集會遊行
(C)警察機關對於反制集會應不予許可
(D)集會遊行應以和平方式為之,不容許言語叫囂與肢體暴力
(E)集會遊行之不予許可要件應具體明確


10(C,D).

30.下列有關警銬之敘述,何者正確?
(A)屬內政部所定警察機關配備警械種類及規格表中應勤器械之一
(B)保全人員如經主管機關許可得購置使用之
(C)受管束人有攻擊、毀損行為之虞時,得對其使用警銬
(D)依《警械使用條例》規定,如未經許可而持有者,由警察機關沒入之
(E)依《社會秩序維護法》規定如未經許可而公然陳列者,由警察機關處以新臺幣 3 萬元以下 罰鍰


11(A,B,C).

37.依《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以下有關救濟之規定,何者正確?
(A)利害關係人若有其他侵害利益之情事,得於警察行使職權時,當場陳述理由,表示異議
(B)義務人因警察行使職權有不當情事,致損害其權益者,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C)警察違法行使職權,有《國家賠償法》所定國家負賠償責任之情事者,人民得依法請求損害賠償
(D)警察人員依法行使職權,致第三人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失時,該第三人得請求補償
(E)損失補償,應以金錢為之,並以生命、身體或財產實際所受損失之醫療費、不能工作損失、 喪葬費或慰撫金等為限


12(B,D).

29.有關《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之執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裁處書未經當場宣告者不得執行
(B)被處罰人欲分期繳納罰鍰,應向警察機關申請
(C)處分書內應載明救濟機關與執行機關
(D)拘留執行通知後,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強制其到場
(E)拘留之執行,始日不計時刻,以1日論



13(B,C,D,E).

24. 下列有關「警察保護私權之一般要件中『輔助性』原則」之敘述,何者正確:
(A) 債權人為保全將來強制執行,得請求警察為假扣押及假處分,又稱權利保護優先原則
(B) 司法保護是否能即時獲得,屬事實問題,並不生裁量權行使之問題
(C) 警察輔助性原則,已成為警察採取干預措施界限之一
(D) 警察保護私權,是依所謂輔助或補充性原則辦理
(E) 私權遭致危害後,須無法即時獲得司法保護時,警察方有協助之可能


14(A,B,D).

39.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規定,以下哪些行為得處申誡?
(A)因圖利三親等內之姻親,而藏匿違反本法之人
(B)虐待動物,不聽勸阻
(C)製造、散布或販賣通用紙幣、硬幣之仿製品者
(D)於政府機關或其他辦公處所,任意喧嘩或兜售物品,不聽禁止者
(E)任意採折他人竹木、菜果、花卉或其他植物者


15(A,B,D).

17.依警械使用條例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警械之種類及規格由行政院定之
(B)須經內政部許可,方得定製、售賣警械
(C)各警察機關員警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補償之標準係由內政部統一訂定
(D)各警察機關員警使用警械致人傷亡補償費用由各級政府支付


16(C).

11. 警察機關偵辦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案件,於詢問時,得運用哪些輔助 科技,並應注意兒童及少年身心狀況,避免二度傷害?
(A) 第二條款智慧型手機
(B) 第三條款智慧型監視器
(C)第四條所定警刀警槍制止之情形
(D)第五條所定使用警械之情形



17(A,B,C).

28.關於《社會秩序維護法》裁處之執行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罰鍰,被處罰人如逾期不繳納時,由警察機關聲請地方法院裁定拘提
(B)罰鍰,自裁處確定之日起,由警察機關移送行政執行分署執行之
(C)罰鍰,處罰後逾三個月未移送行政執行者,免予執行
(D)勒令歇業,自裁處確定之日起,逾六個月未執行者,免予執行
(E)停止營業,自裁處確定之日起,逾三個月未執行者,免予執行


18(A,E).

39.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之調查程序,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因民眾舉發,知有違反本法行為之嫌疑,應開始調查
(B)可為證據或應予沒入之物,應妥予保管,惟行為人逃逸而遺留現場者除外
(C)警察機關為調查違反本法行為之事實,得通知嫌疑人、證人或關係人到場
(D)證人經合法通知,有正當理由不能到場者,得強制其到場陳述意見
(E)訊問嫌疑人應在警察機關內實施,但於法定情形下,得於其他適當處所為之


19(A,B,D,E).

34.有關警察分局設置與裁併法制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直轄市政府警察分局之設置或整併,均由地方政府依其法制作業程序辦理
(B)警察分局為勤務規劃監督及重點性勤務執行機構
(C)各地方警察機關設置或整併分局,涉及組織與編制事項,依法係屬地方權責
(D)警察官制係指中央與地方各級警察機關之組織、編制等事項
(E)《警察法》第 3 條規定,警察官制、官規、教育、服制、勤務制度及其他全國性警察法制, 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直轄市、縣(市)執行


20(B,C,E).

25.依《警察法》第16條及相關細則規定,有關地方警察機關預算標準及經費補助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地方警察機關的預算標準由中央統一規劃
(B)當地方警察機關經費不足時,可以向中央申請補助
(C)內政部負責擬定地方警察機關預算標準,並報請行政院核定施行
(D)直轄市政府可直接向行政院申請警察經費補助
(E)縣(市)政府的警察經費補助申請需經內政部警政署轉報內政部審核



21(A,B,C,D,E).

26.有關中央與地方警察組織之關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各級警察機關之設備標準應由內政部定之
(B)內政部指導監督各直轄市警政、警衛及縣(市)警衛之實施
(C)警政署掌理《警察法》第5條所列全國性警察業務
(D)分駐所、派出所經該管地方政府核准調整設置後,該管警察局應報內政部警政署備查
(E)警政署得命令全國警察機關執行警察任務



22(B,C,E).

35.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相關規定,警察為防止犯罪或危害,得運用第三人蒐集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針對涉嫌組織犯罪者,得經警察局長書面同意後,於一定期間內運用第三人,以科技工具進行對象之觀察與動態掌握
(B)若警察認定某人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則可遴選第三人秘密蒐集其相關資訊,且必要時可擴及與該人接觸及隨行之人
(C)警察運用第三人所蒐集之治安資料,必要時得依其他機關之請求,傳遞與該對象有關之資料
(D)運用第三人所蒐集之資料,達成目的後,除為調查犯罪行為,而有保存之必要者外,應即銷毀之
(E)遴選第三人從事秘密蒐集資料時,第三人不得以違法手段蒐集資訊,且警察不得提供任何官方證明或名義予第三人



23(B,C,E).

25. 下列有關警察作用之「概括條款」敘述,何者正確:
(A) 以宣示性之任務概括規定,作為干預處分之依據,符合法律保留之明確性原則
(B) 警察概括條款既為補充性原則規定,就應注意「特別規定優先適用」
(C) 如立法者已盡列舉之責,仍無法達成憲法第23條目的,以概括方式為之,並無違明確性原則
(D) 概括條款之適用,由執法者依社會上之客觀價值與公平原則判斷,事後司法應予尊重
(E) 其可能潛藏行政及司法在適用解釋該概念的恣意、欠缺公平性,而侵害人民權益的危機


24(B,D).

32.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規定,有關「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之敘述,何者正 確?
(A)該行為係屬警察機關管轄事項,於訊問後,除有繼續調查必要者外,應即作成處分書
(B)行為人主觀上須明知為不實事實,卻散發傳布於公眾之意思
(C)行為人之訊息引起不特定人瀏覽、回應,乃至分享,即足以認定聽聞者均產生畏懼或恐慌 等負面心理
(D)行為人散布之內容,客觀上須足以使公眾心生畏懼與恐慌
(E)行為人對政府或政策之意見評論或表達,亦違反該款規定


25(A,C).

30.有關《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處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警察機關對於情節輕微而事實明確之違反本法案件,得不經通知、訊問逕行處分
(B)單獨宣告沒入案件,警察機關於訊問後,應即移送地方法院簡易庭裁定
(C)警察機關移請裁定之案件,簡易庭認為不應處罰者,得逕為不罰之裁定
(D)違序行為之情節可憫恕者,處申誡或免除其處罰
(E)裁處後3個月內,再有違序行為者,得加重處罰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甄試)警大◆警察法規(含行政程序法)自由測驗(難度:非常困難)-阿摩線上測驗

善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