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考 | 高考 | 初等考試 |
司法特考 | 地方特考 | 外交特考 |
民航特考 | 社福特考 | 稅務特考 |
警察特考 | 鐵路特考 | 關務特考 |
原住民特考 | 國安局特考 | 海巡署特考 |
移民署特考 | 薦任升官等 | 調查局特考 |
警察升官等 | 退除役人員 | 一般警察特考 |
國軍轉任考試 | 國際經濟商務 | 專利商標審查 |
身心障礙特考 |
一般類 | 專業類 | 中油招考 |
中華電信 | 中華黃頁 | 中鋁招考 |
中鋼招考 | 原住民類 | 台北捷運 |
台灣菸酒 | 台糖招考 | 台船招考 |
台電招考 | 台電雇用 | 外貿協會 |
桃園捷運 | 桃園機場 | 漁會招考 |
漢翔招考 | 營安管理 | 畜牧獸醫 |
群創光電 | 農會招考 | 郵局招考 |
銀行招考 | 國軍&預官 | 一般營運類 |
中央造幣廠 | 台積電招考 | 水利會招考 |
港務局招考 | 環保局招考 | 身心障礙組 |
身心障礙類 | 阿里山鐵路 | 台水(自來水) |
原住民類職別 | 一般經營管理類 | 營運儲備人員類 |
身心障礙類職別 |
教師檢定 | 教師甄試 | 教育學程 |
公幼教保員 | 學校營養師 | 學校護理師 |
教師公費碩士 |
CQT | EEC | IC3 |
TQC | JAVA | PVQC |
TBSA | Tims | EMT-1 |
adwords | 監理所 | 驗光師 |
丙級檢定 | 乙級檢定 | 保健食品 |
奧林匹亞 | 專技人員 | 工地主任 |
工程品質 | 微析科技 | 日文檢定 |
英文檢定 | 金融證照 | 電子商務 |
業餘無線電 | 計程車登記 | 兒科專科醫師 |
內科專科醫師 | 專任運動教練 | 華語教學能力 |
行政院原子能 | 製造管理證照 | 駕照-職業汽車 |
病歷資訊管理師 |
EMBA | 國中 | 國小 |
高中 | 研究所 | 二技統測 |
四技統測 | 學力鑑定 | 私醫聯招 |
警大二技 | 警專考試 | 學士後中醫 |
學士後西醫 | 轉學考(插大) | 轉學考(高職) |
日本 | 新加坡 |
最佳解! | ||
5F |
6F 終焉乃是死亡的前奏曲 高三下 (2017/06/28) 7 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簡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於1976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後來發展成為契約成本理論(contracting cost theory)。契約成本理論假定。企業由一系列契約所組成,包括資本的提供者(股東和債權人等)和資本的經營者(管理當局)、企業與供貸方、企業與顧客、企業與員工等的契約關係。 代理理論主要涉及企業資源的提供者與資源的使用者之間的契約關係。按照代理理論,經濟資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負責使用以及控制這些資源的經理人員是代理人。代理理論認為,當經理人員本身就是企業資源的所有者時,他們擁有企業全部的剩餘索取權,經理人員會努力地為他為自己而工作,這種環境下,就不存在什麼代理問題。但是,當管理人... 查看完整內容 |
7F 終焉乃是死亡的前奏曲 高三下 (2017/06/28) 6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準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覆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 查看完整內容 |
最佳解! | ||
馬自達 小六上 (2011/08/06) 43 組織 • 某些人為達成共同特定的目的而彼此結合的團體。 • 教育組織乃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結構與行政運作的歷程。其透過階層體系之權責分配與運用,經由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之交互作用,協調並統合人力與物力,並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需要,以達成發展與改進教育事業之共同目的。 組織與環境理論的發展 • 1950-1960年:封閉系統 • 1970年:開放系統 • 1967年: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 1978年: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 1977年:組織生態論(organizational ecology) •... 查看完整內容 |
4F |
6F 陳雲橋 高二下 (2017/05/30) 0 考得也太~~~~ 新制度論強調現代組織生存的壓力不完全來自於是否具有經營效率。許多組織即使不具經營效率,但只要它們符合組織場域內習以為常的文化規範、價值信仰,還是能夠屹立不搖。此外,許多組織所宣稱的目標和它們為完成目標所從事的努力,很多時候都只是儀式性的,儀式性的表演創造組織兢兢業業的象徵形象 ,這在一個分工日益零細與專業的社會,在隔行如隔山的專業迷思和評鑑機制不易確實的運作中,成為組織最佳的護身符。這些外顯的儀式行動掩飾組織的運作距離宣稱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的事實,而這樣的組織還能安然無恙,源自於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鬆散結合的結構特性,以便緩和各部門面對正式制度的監督可能帶來的緊張壓力。從組織新制度理論的觀點來分析組織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讓我們更能掌握現代組織的多元面向,以及組織運作及其制度建構的多元社會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