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解! | ||
Denny 高三下 (2010/12/07)
唐恩(Dunn)提出的「六段式論證結構」可以說是政策分析當中相當著名的論證模式,也是目前國內學術界談論較多的論證模式。他以杜爾鳴(Toulmin)所修改的傳統三段論法為基礎,加上他個人的法律隱喻法,提出一個相當完整的六段式論證結構:1政策資訊(data):指政策分析所需要的資訊,包括政策問題、政策目標、政策方案、政策行動、政策績效的資訊。2政策主張(claim):政策論辯的基本主張與立場,乃是政策論證中的結構,也是我們進行政策辯論的目的,例如,主張「實施老人年金制」。依其性質,政策主張可分為三種:一為指定性主張(designative claim),以事實描述為基礎,指出實施某項政策的必要性;二為評價性主張(evaluative claim),以價值判斷為基礎,評定某項政策的存在價值;三為宣導性主張(advocative claim),以規範宣導為基礎,強調實施某項政策的合宜性。政策主張雖有此三種分類,但在實際的政策論證上,很難加以區分。3立論理由(warrant):一項政策論證所依據的假定或理由,以確保政策論證者能夠依據政策相關資訊建立各種.....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
3F
|
4F
|
5F
|
最佳解! | ||
8F Jie 大三下 (2021/04/18)
溝通和語言教學法 分立練習訓練:分立練習乃是一個教學小單位,通常維持五至二十秒,由教學者和學生在一無干擾的環境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每個分立練習主要包括五個部份(楊蒉芬,民94): 1.指令:每個分立練習由教學者呈現指令開始,來引發學生反應。可以是口語或非口語指令。 2.提示:老師的任何行動,目的為了協助學生表現出正確的反應。 3.反應:指學生回答老師問題,行為術語指學生因區辨刺激引發出來的行為,此反應須在老師下指令後一至三秒鐘內出現,以增加刺激和反應間的連結。 4.後果 :若學生答對,老師立即增強學生,反應和增強中間盡量縮短。若答錯則回答不對,不看學生或拿走增強物來表示學生答錯。 5.練習間之間距:當學生反應後,教學者再呈現下一個指令前,中間暫停一至五秒鐘。例如:若學生答錯,老師給予回饋,然後暫停一至兩秒鐘才再重複一次教學指令。 |
9F Saljen應屆雙榜_感謝 高二下 (2022/02/20)
Bondy和Frost把「圖卡兌換溝通系統」的教學分成六階段,最初個案藉由圖卡來傳遞訊息,到最後能逐漸發展出句子結構及自發性回應,並應用在生活中。以下介紹各階段的訓練重點。 首先,溝通者坐在孩子對面,提示者坐在後面,溝通者需引誘孩子去拿喜愛的物品,當提示者看到孩子欲拿取喜愛物時,可用肢體協助提醒孩子拿取圖卡給溝通者。待溝通者確認孩子拿到圖卡後,要立即給予回饋,把孩子想要的物品交給他。 查看完整內容 |
10F 2022小花要當正式老師 大二上 (2022/04/12)
擷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7015/14162/cb9f7693-1ace-4f7b-9147-0840cf650f4c.pdf社會性故事~基本句型 查看完整內容 |
最佳解! | ||
4F Ya-Ling Chen 高二下 (2012/06/03)
3.阿金森(Atkinson)的成就動機數學模式,阿金森除了採用麥克蘭的理論與方法外,更接受了Tolman的期待(Expectancy)與誘因(Incentive)的觀念,期待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解釋動機是將個人對達到特殊目的預期與此目的對個人的價值相關連,那就是將決定模式擴展而涵蓋了主觀的機率與該結果的主觀誘因值,他認為成就動機受成功動機和恐懼失敗兩種因素交互關係的影響。 http://yamol.tw/note.php?id=2301 |
5F Chia Chun Lai 高三下 (2012/06/23)
蓋聶學習條件論--需根據不同的學習結果,安排適當的外在學習事件,以支持內在的學習件。 學習階層論--認為教學活動應有合理的次序存在,將人類學習分八類,表示經由練習或經驗 產生的學習,可有八種方式。 |
6F Chia Chun Lai 高三下 (2012/06/23)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斯特(Havighurst):發展任務(Developent Task):意指個體在年齡上成熟到何種水準,在心智能力上理應與之配合,亦發展到應有的水準,如此為發展順利,以後仍可順利發展下去;若年齡已屆,而心 智發展臻於應具水準者,是為發展障礙,以後發展將益形困難。 |
2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