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1 

【國中】教育哲學--19 20世紀理論總整理

發表于: 2013/02/11



 





英美教育哲學的主流~19世紀末、20世紀初





實用主義



人物



皮爾斯(Peirce)、詹姆斯(James)





背景



(1)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        (2)美國西部開拓

(3)達爾文生物學理論的影響        (4)對傳統理性主義觀念論的反動





理論



(1)形上學:人類在生活中所擁有的是經驗,沒有絕對的原理或不變的自然法則。

(2)知識論:知識源於經驗,知識的獲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歷程。「有效用即為真」。

(3)價值論:沒有永恆不變的價值,重在將傳統價值觀賦予新意,以解決當前社會問題。





 

 

 

 

 

 

 

 

 

 

實驗主義



人物



杜威(Dewey)





思想來源



(1)達爾文進化論:反對以「預備將來」為目的,而是不斷發展個人人格以適應環境。

(2)德國辯證觀念:智慧的成長是動態的辯證過程(正、反、合)

(3)皮爾斯的實用主義:「有效用即為真」,知識是否有效用,必須視其能否解決問題。

(4)美國當時的社會變動:知識規範沒有永恆單一的標準,必須視環境的變化而定。





 

 

 

哲學思想



1、心靈論:心靈的特質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產物,其最高表現的智慧,是選擇手段來達成目標的連續過程。

2、知識論:知識產生於經驗(原來所經驗材料的重組),具三個特質(實用性、行動性、創造性)。

3、道德哲學:

(1)性質:價值起於人與社會的互動,無不變的自然法則。個人所好與公眾欲望的滿足不相衝突即善之所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可以對道德問題或問題情境做檢驗。

(2)發展:道德前期→成規期→自律期。

(3)要素:知識、感情、能力。

4、社會哲學:

(1)本質:社會在本質是是一個歷程。   (2)因素:人、文化。

(3)理想:民主。          (4)發展:依問題緩急分別予以處理的社會改良主義或改良論。





 

 

教育主張



1、本質:(1)教育是經驗不斷的累積與重組(2)教育是促進兒童生長或能力發展使其洞見未來

2、目的:「教育無目的,生長本身就是目的」。教師「導其生長」是唯一的正途。

3、方法:(1)做中學(強調「行以求知」)(2)問題教學法

4、內容:(1)活動課程  (2)個體與社會的互動(學校即社會,教材必須與人類公共利益相關)

5、「連續性」的教育觀念:

(1)教育本身是一種歷程           (2)歷程本身就是目的  

(3)歷程本身是動態的、變化的     (4)教育的連續性過程,意涵教育觀念的溝通

6、「問題解決」的教育觀念:

(1)知識的實驗性     (2)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    (3)「做中學」的學習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