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高三上
阿摩第 2 期
61357枚
 0 

【心得】【晨讀】推行成功六大關鍵因素

發表于: 2011/07/17



晨讀十分鐘看似簡單,但要推行成功,國內外一致提醒六大關鍵成功因素:

因素1 ─ 老師以身作則

老師是閱讀的領航員,也是示範閱讀樂趣的最佳人選。寶貴的晨讀時間應該不受干擾,
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全程參與,遵守和學生共同制定的規則,閱讀自己想看的書。
老師要避免利用這個時間,檢查功課、批改作業。

國外研究指出,教師自己也閱讀,並帶頭討論分享閱讀素材,會使得學生更投入晨讀或默讀的時光。

因素2 ─ 從唸讀開始

雖然晨讀強調要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但國內外經驗都發現,教師家長一開始透過唸讀、朗讀好的文章,是啟動晨讀、勾引學生進入閱讀世界最好的方式。

日本的大塚笑子老師,一開始面對沒有閱讀習慣的高職生,就透過每週一次的時間,找劇團的朋友朗讀經典作品給學生聽,讓學生慢慢安靜下來,對閱讀產生興趣。

閱讀需要學習和模仿,而懂得閱讀的家長、老師可以透過唸讀,帶領孩子認識書中那個文字幻化成的魔術世界。

英國著名的作家與閱讀推廣者艾登‧錢伯斯強調,孩子透過聆聽唸讀者的高低語調、由標點符號傳達的訊息,學習到閱讀的方法、發現文字的戲劇效果,還可以學習如何詮釋一個故事。唸讀時,孩子扮演的是聽眾,而非讀者,沒有太大的壓力。透過聆聽還無法自行閱讀的書籍,可以給孩子一個期望能達成的閱讀目標。

一般人以為唸讀故事,只適用於年幼的孩子。錢伯斯在書中主張,對任何學習階段的孩子,唸讀都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在唸讀長篇故事、小說時,必須選擇自成一格的段落,目的在刺激孩子們自己再接下去閱讀的慾望。

因素3 ─ 持續不間斷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指出,好習慣的養成,不論是減肥或運動,「習慣」要成自然,平均需要六十六天不間斷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推動晨讀十分鐘時,要以「十分鐘」為門檻,不是要限制「只有十分鐘」,而是要透過一個簡單容易達成的目標門檻,日復一日養成習慣。

香港和台灣合作的研究也顯示,晨讀十分鐘需要的是長期而持續的推動,因為要在孩子的閱讀成效上看到進步,至少需要六個月。光是使本來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迷上書本,就需要至少四到五個月,不間斷的「十分鐘」累積而成。

閱讀時間長短最好按照孩子的年齡、專注能力安排,而且必須不間斷。錢伯斯建議,低年級的孩子,一次大約十五分鐘(一天可以安排兩次);高年級一次大約三十分鐘;國中以上則一次約四十到四十五分鐘。

因素4 ─ 不檢驗成果

國內外研究都顯示,「閱讀心得」或閱讀作業,會降低學生晨讀與自己閱讀的動機。PIRLS研究顯示,「每天」閱讀完寫作業或交報告的學生,其閱讀素養比「每週一次」,或是「每月一次」的學生,閱讀成績差。

台中市推動晨讀十分鐘的重要推手、今年暑假剛退休的國小老師郭如心,從不要孩子寫學習單。她分析,用學習單壞了孩子閱讀胃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孩子看完書後,寫到「好想去死」,老師竟然還打一個大勾。「晨讀是提供孩子一種情境教育,你不需要去檢驗,」她說。孩子看完一本好書都會很想分享,她鼓勵孩子用口語表達。孩子非寫不可,那一定是自發性的,她會立刻回覆。

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也表示,有些老師要求閱讀要「有結果」,用一些奇怪的檢驗策略,很多孩子不看文章,就直接去答題,完全失去晨讀的本意。用「相信孩子、放鬆的態度」,給孩子時間,閱讀一定會佔據他們的心。

因素5 ─ 增加談論、分享的話題

同儕與友伴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動力。各國研究分析,孩子閱讀數量不如預期,最大原因在於缺乏同儕之間的好書推薦。美國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網站因此建議,經常讓孩子用簡短的話,跟同學分享。「透過談書,孩子一年下來至少會接觸到一百本書!」試過的老師都非常驚訝談書產生的連鎖效應。

「花時間鼓勵孩子們彼此談論閱讀過的書,就等於是幫助孩子閱讀更多的書,」艾登‧錢伯斯強調。

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分享正向的觀點,例如印象深刻的內容、喜歡的、不了解的部分。透過有力的討論,鍛鍊學生的表達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因素6 ─ 藏書環境

晨讀要讓孩子無處不逢書。除了請孩子各自帶最喜愛的書,班級閱讀角落或圖書館也很重要。按照學生最想讀的書單,整理出班級希望書單。教室裡必須有適齡、多樣化、符合各種閱讀程度、不同類型的書籍。有的學校將圖書室放置在離教室遙遠的樓層,非常不利晨讀。

今夏全台最賣座的電影《全面啟動》,講述主角深入他人夢境竊取祕密,並在夢境中植入想法,悄悄搭造起日後行為改變的橋梁。推動晨讀十分鐘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晨讀,將閱讀的樂趣、想法深深植入孩子心裡,讓他自動自發愛上閱讀。老師、家長就是那個植入想法的啟動者。

晨讀也許只有十分鐘,帶給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

摘自親子天下雜誌第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