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2 

【國小】教育哲學--17世紀理論總整理

發表于: 2013/02/11



教育哲學的發展趨勢

 





英美教育哲學的主流~17世紀前





 

 

 

 

 

 

 

唯實主義



 

 

 

 

內涵



1、哲學中稱「實在論」、「唯實論」;教育中稱「實在主義」;文藝中稱「寫實主義」。

2、主要是表達對認識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看法。

3、中世紀(6~13)經院哲學(教父哲學)出現「思維與存在」的論戰,其教育哲學思想特徵為「黨同伐異」,主要分為兩派:

(1)唯實論:主張普遍概念是客觀存在的,即「共相是實體」,承襲柏拉圖、聖奧古斯丁的觀點。

(2)唯名論:認為普遍概念只是名稱,只有個別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即「共相是名稱,殊相是實體」,承襲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4、17世紀唯實主義:(與唯實論不同)

(1)是一種對人文思想的反動,受到注重事物研究的科學態度而興起,強調內容與實際的感官,

認為知識的來源主要得於經驗。

(2)認為外在事物有其客觀的存在,人們所持的觀念要與外界相符應才能算是真的知識。

(3)受到經驗主義大師洛克的支持;18世紀受自然主義大師盧梭鼓吹。





 

 

 

類別



人文唯實論



人物



米爾頓(Milton)、康門紐斯(Comenius)





內涵



1、教育主張「閱讀古文體認生活」、「重視方言價值的實用性」、「課程重廣博」。

2、主張希臘「文雅」教育的復活,是「泛智主義的象徵」。

3、改進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地方語言,促進現代國家的形成。





社會唯實論



人物



孟登(Montaihne)、拉伯雷(Rabelais)





內涵



1、Montaihne注重旅行教育,主張廢除體罰;Rabelais強調衛生保健的重要性。

2、認為語言研究不能包括教育的全部,強調教育目的在處理社會生活的問題。





感官唯實論



人物



威斯夫(Vives)、康門紐斯(Comenius)





內涵



1、主張感官為吸收自然的探索知識來源,強調實物教學、直觀教學。

2、奠定後世教育心理化的基礎,認為凡家庭、鄉村的學校,均應負推廣教育功能。





 

理想主義



(1)又稱「唯心主義」、「觀念主義」,主張決定存有的是心靈、精神或思想。(與唯物論相對)

(2)自柏拉圖開始,17世紀Leibniz首次運用Idealist這詞;18世紀被用來稱呼Berkeley的理論;19世紀Hegel將觀念論提高到最高峰,建立「絕對觀念論」。

(3)在哲學主張:唯心是世界本源,外在世界乃觀念所生。

(4)知識論主張:知識市主觀的,知識的來源主要靠理性作用,是領悟宇宙真理的內在觀念。

(5)倫理標準是永恆且普遍的,重視尋求真理且完美的道德品格。





 

理性主義



人物



希臘三哲、史賓諾沙(Spinoza)、笛卡兒(Descartes)





 

內涵



1、笛卡兒(Descartes)

(1)善於懷疑傳統習俗、權威學說,被稱為「第一位現代哲學家」。

(2)心物二元分立形上學:人的心靈能力是先天而來,只要善加運用認知法則,即可獲得真知。

(3)理性思維的內容是先天的:透過「理性直觀」、「理性演繹」來求知識。

(4)著『方法論』,以「我思故我在」確立了「自我」(思考)的必然性。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

 



人物



伊比鳩魯學派、洛克(Locke)、柏克萊(Berkeley)、休姆(Hume)、培根(Bacon)





內涵



1、培根(Bacon)

(1)著『新工具』,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主張教育目的是在獲取實用的知識。

(2)知識即科學知識,知識的研究應從事實的觀察入手,然後歸納成結論,用於實際活動。

(3)「仿蜜蜂方法」:蜜蜂在外有選擇地採集花粉,經自己內在消化再釀出蜂蜜。指能廣博閱讀而又能提出己見的研究方法。

(4)破除四大偶像:種族偶像、洞穴偶像、市場偶像、劇院偶像。

2、洛克(Locke)

(1)教育過程為由外往內的「注入」,為「注入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2)主張所有知識必須靠經驗獲得,知識內容主體是靠自己建構而成。

(3)感官經驗來源為「外感官經驗」、「內感官經驗」。

(4)著『教育叢論』,持「教育萬能論」觀點。主張以德育作為教育目標,理性要靠後天環境(教育)的訓練。「健全的心靈

        寓於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