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活動】填單免費領取1次WUWOW英文健檢及14天阿摩VIP,活動截止日:2025/11/30 前往查看
小一上
阿摩第 16 期
475枚
 0 

【課業】#歷史 世界史年代整理(14-20世紀)

發表于: 2024/11/28


13世紀初 印度出現德里蘇丹國(該地最早的伊斯蘭政權)
*14世紀末 帖木兒入侵 印度北部陷動亂 阿富汗君主巴卑爾乘機攻入印度 1526建立蒙兀兒帝國

13世紀末 鄂圖曼帝國建立(直至15世紀中期幾乎蠶食整個拜占庭)
*政教合一國家
*宗教寬容且允許相當程度自治
*鄂圖曼帝國(13-20世紀)
其先祖原為西突厥的一支,13 世紀遷移到小亞細亞。在奧斯曼一世的領導下,控制小亞細亞西部,日漸興盛1299年建立起帝國,推行政教合一,以「蘇丹」作為領袖。
1453年攻滅拜占庭,將君士坦丁堡定為首都,並改名為伊斯坦堡。
16世紀,其帝國版圖已橫跨歐亞非三洲。位於東西文明匯流交接處,因而在文化及貿易上發展興盛。
但自19世紀開始,來自外部的侵擾以及內部的種族衝突使得國力逐漸衰退,最終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分裂。

文藝復興(14-16世紀 義大利)
*修道院保存古希臘羅馬典籍/拜占庭滅亡後人文學者帶著古希臘、羅馬、伊斯蘭典籍移居義大利
*中古後期 城市擁自治權 義大利北部富裕城市成為城邦 貴族和商人積極贊助文藝
*15世紀中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
15世紀中以後 北方文藝復興
*著重探討基督教教義和精神(基督教人文主義)

1453鄂圖曼滅拜占庭 攻下君士坦丁堡定為首都

15世紀末 葡萄牙航行至印度(1497達伽瑪)、於非洲沿岸探險、建據點
1492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贊助 西印度群島
*1519麥哲倫 航行地球一周

16世紀(中古晚期)圈地運動
16世紀開始 黑奴販賣 全球物種大交換 商業革命

16-17世紀 科學革命
*1543哥白尼日心說

1526蒙兀兒帝國建立
西元1526年,帖木兒後裔的巴卑爾先後占領阿富汗及征服印度,建立蒙兀兒帝國,定都德里。
蒙兀兒帝國在阿克巴統治時期始逐漸穩固,阿克巴任內實施中央集權,並採行宗教寬容政策,調停宗教衝突;而沙賈汗登基後整頓內政,並促進商業和藝文活動的發展,但對外的長期擴張則造成國力過度耗損。
西元 1757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打敗蒙兀兒帝國的軍隊,此後蒙兀兒帝國被東印度公司所控制,西元 1858 年英國併吞印度,任命總督直接統治。

16世紀上半-17世紀 宗教改革爆發
1530年代 西班牙羅耀拉創立耶穌會(天主教)
16世紀初 西班牙人到美洲 葡萄牙佔有巴西
16世紀中 巴西甘蔗園開闢 甘蔗為外銷主力
16世紀中 鄂圖曼帝國達巔峰(領土涵蓋兩河、小亞細亞、北非、巴爾幹、阿拉伯半島)
16世紀末 西葡沒落 (三十年戰爭和維持殖民地耗費大量金錢) 荷法英崛起
*荷 北美哈德遜河、法 加拿大東岸、英 北美洲東岸

17世紀 茶葉(英荷商人)、咖啡(原產非洲 阿拉伯流行)引入歐洲
*荷蘭在印尼、西班牙在美洲種咖啡
17世紀 荷蘭人拓殖南非
17世紀初 北美出現十三個殖民地

1618-1648三十年戰爭
*瑞士、荷蘭獨立
*王權興起,教權下降
1642-1646英國清教徒革命
*17世紀中查理一世增稅增兵 與國會派衝突發生內戰 國會獲勝 但施行共和不久後又變回君主制
1683鄂圖曼攻打巴爾幹半島和阿拉伯半島 被奧地利和波蘭擊退
1688英國光榮革命
*英王想推行專制 國會反對 國會迎接新教荷蘭統治者威廉三世、瑪麗二世入主英格蘭
*1689英國國會通過權力法案(國王不得未經國會同意增稅、國會言論自由) 國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 確立君主立憲
1694英格蘭銀行成立
17世紀末 英法分佔北美洲東岸
17世紀末 鄂圖曼帝國衰落>列強覬覦巴爾幹半島

17世紀末~ 啟蒙運動 *思潮隨著西葡移民傳入中南美洲>18世紀以來 中南美反殖民運動紛起

18世紀起 工業革命
*首起英國(通過專利法、1688光榮革命安定環境)
*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
*1814史蒂芬生發明蒸氣火車

18世紀初 農業革新
18世紀初 蒙兀兒帝國衰敗 英法荷趁機在印度擴張

1756-1763七年戰爭 英國擊敗法國>英成為印度最大外國勢力
*18世紀末 法國失去印度殖民地(七年戰爭輸掉)目標轉至越南(19世紀中積極入侵)

1773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4第一次大陸會議
1776亞當斯密 國富論
1775-1783美國獨立戰爭
*1776/7/4美國十三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 隔年組成邦聯
*1781法西荷援助美國戰勝英國
*1783巴黎和約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7美國召開制憲會議
1789美國憲法實施 成立聯邦政府

1789法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 討論徵稅問題
1789法國大革命開始
*七月巴黎民眾攻破巴士底監獄
*八月國民會議發表人權宣言
廣義:1789-1848二月革命
狹義:1789-1815拿破崙死亡

1792-1804第一共和
*1792國民公會成立
*1793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
*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外來威脅使法國走向恐怖統治
*1799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

19世紀前期 烏托邦社會主義(經濟互助 利益共享 為勞工建立友善環境)

19世紀初 拿破崙帝國崛起 歐洲自顧不暇
*促成美洲殖民地獨立(1820年代 西葡於中南美的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 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5拿破崙擊退控制北義大利的奧國 激發民族意識
1806拿破崙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重組日耳曼地區政權為萊茵邦聯
1806開始 拿破崙與英國互相實施經濟封鎖 法國經濟受損
1812拿破崙俄國遠征失敗 歐洲反法勢力圍攻
1814拿破崙兵敗被俘
1815滑鐵盧之役(英俄普奧反擊法國)
1814-1815維也納會議 奧國首相梅特涅主導重建歐洲秩序 恢復法國王室
*波旁王朝路易十八恢復帝制 人民反抗徵稅>七月革命
*奧國主導鎮壓德國民族主義
*梅特涅(歐洲保守勢力)曾考慮出兵鎮壓中南美獨立>英(期盼中南美獨立成為新興市場 彌補美國獨立損失)、美(欲強化在美洲的影響力)反對>1823發表門羅宣言

1815義大利分裂為數個政權 由奧國控制
1823門羅宣言

1830法國七月革命
*比利時趁機脫離荷蘭獨立
1848法國二月革命
*成功建立第二共和
*義大利、日耳曼、匈牙利爆發民族運動企圖脫離奧國,未成功但啟發19世紀中德義建國
*薩丁尼亞王國國王伊曼紐二世和首相加富爾於革命失敗後開始帶領統一運動(不足以對抗奧國 與法國聯合)

1838-1880年代英國憲章運動(要求成年男子普選權、解除財產限制)
*期間通過三次國會改革法案

1848馬克思、恩格斯於倫敦發表共產黨宣言

1861義大利王國建立
*1870收服羅馬統一
1862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 加速德國統一

1864第一國際成立 宣傳社會主義
1864馬克思成立國際工人協會 宣傳無產階級革命

1870-1871德法戰爭(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建立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1858-1947英國征服整個印度
*19世紀末 英國於印度引入議會制度
*英國同化政策不強 宗教風俗思想寬容

19世紀中 英人李文斯頓、美記者史坦利深入非洲(瓜分非洲的開始,且瓜分時未考慮族群關係)
*18世紀末歐洲即開始探索非洲內陸但失敗
*比利時大力贊助(中非地區)

1850年代開始 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德荷比法義俄美)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俄國vs英法+鄂圖曼+薩丁尼亞王國(1853俄國入侵鄂圖曼)
*俄國戰敗 失去巴爾幹半島控制權
1869蘇伊士運河開通(法國公司開鑿)>埃及地位重要(16世紀初開始埃及為鄂圖曼帝國行省之一)

1871(德義建國)-(1914趨緩) 新帝國主義
*工業化後的擴張,較舊帝國主義(15 16世紀)更強調土地和資源的掠奪
*社會達爾文主義 白種人的負擔

1875埃及財政困難 把蘇伊士運河股票出售英國>英法控制埃及經濟
1878德國首相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 協調各國權力分配>各國仍爭議不斷 巴爾幹=歐洲火藥庫
1879德奧成立同盟(德國1871建國後為避免受俄法夾擊)
*1882邀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
1882亞歷山卓排華暴動 英藉機出兵統治埃及

1884費邊社成立

1884清法戰爭 清廷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地
1885英國併吞緬甸
*英法荷為東南亞主要勢力(為取得原料和勞動力)(中立區泰國是唯一還獨立的)

1884-1885德國首相俾斯麥召開柏林西非會議 討論瓜分非洲規則
1888德皇威廉二世即位>積極發展海軍、拓展海外殖民地
*英俄(兩國原先是海軍no.1)倍感威脅>英國放棄光榮孤立>1907英法俄=三國協約

19世紀末 歐洲各國工業發展興盛 勞工受社會主義鼓舞組織工會、支持社會主義政黨
*激進政黨:如1898成立的社會民主勞工黨 後來列寧領導下推翻帝制建立蘇俄 行一黨專政
*溫和政黨:英國工黨 要求政府用政策(社會福利、社會住宅、健保)實現社會主義主張(遵循19世紀後期費邊社會主義)

19世紀末 開始有中產階級婦女推動女性平等 但未有重要進展
20世紀後 北歐芬蘭(1906)、挪威(1913)、丹麥(1915)賦予女性投票權
*其他國家待一戰結束後,肯定女性戰時貢獻(彌補男性作戰後國內勞動力空缺)女性參政權運動順勢進展,20世紀後半幾乎所有民主國家都達成全民普選

1914非洲剩賴比瑞亞、衣索比亞(1896戰勝義大利)為獨立國家

1915年起 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鄂圖曼帝國壓迫亞美尼亞人(境內基督教少數族裔)指控其與俄國串通,至1917受害者高達150萬
*亞美尼亞人與鄂圖曼境內信仰不同,民族解放運動遭鎮壓,之後被懷疑和信仰相近的俄國勾結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火線:1914六月,奧國皇儲斐迪南於賽拉耶弗遇刺,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支持奧國;俄支持塞爾維亞(同為斯拉夫小兄弟),兩大集團捲入
/戰爭過程:(*義大利戰爭初期即跳槽至協約國)
1914八月 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 隨即攻法 英國參戰協助防禦比法
1914九月 德法壕溝戰對峙(西線戰事無法突破)
*華工挖壕溝 1914後死亡率攀升
*西線無戰事
1917俄國二月革命
*一戰初期俄軍一度猛力推進>德加強東線後大敗俄軍>俄國國內一團亂>俄國國內勞工示威>演變成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1917俄國十月革命
*列寧帶領的社會民主勞動黨發動政變要求退出一戰>其政變成功後改名俄國共產黨>建立蘇俄
1917四月 美國向德國宣戰
*本來中立>德國採取無限制潛艇戰略(為德皇威廉二世海軍政策)1915擊沉美國軍艦>美國禁止該政策>1917德國重啟該政策>美國加入協約國>協約國戰力大增>德國敗退
1918三月 俄國退出一戰>協約國東線戰事瓦解
1918十月 德國國內政變 德皇威廉二世下台>德意志共和國成立
*新政府向協約國提出停戰 一戰結束


1919巴黎和會
*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以十四點原則處理戰後問題,但英法更關注歐洲勢力的均衡和蘇俄共產勢力擴張問題,難有共識
*十四點原則:民族自決、國際貿易自由、裁減軍備、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成立國際社會組織等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祭出苛刻懲罰:巨額賠款、領土割讓、裁減軍備、海外殖民地讓渡
*戰勝國(協約國)瓜分戰敗國領土:奧國和鄂圖曼解體>中歐東歐出現眾多民族國家(匈牙利 波蘭 捷克等)

1919蘇聯成立共產國際
1920共產國際通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綱領 主張各民族平等且享自決權

1920國際聯盟成立(巴黎和會議決)
*沒用 因美國拒絕加入(美於一戰中付出大量卻未得到任何好處 於是戰後走入孤立主義 )又缺乏武力

1922義大利墨索里尼取得政權 行獨裁
*義大利於一戰貢獻微小,戰勝也沒拿什麼好處。1920年代義大利經濟嚴峻,此時墨索里尼以恢復古羅馬榮光為口號,建立國家法西斯黨
*法西斯主義:激進的民族主義,主張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反對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支持者多為中產階級與資本家,代表國家為日本、中國兩蔣、德意志、義大利、西班牙佛朗哥

1919-1925歐洲通膨

1930甘地領導不合作運動
*一戰時印度用積極協助英國參戰想換取自治,但戰後英國反而加強控制,印度人民不滿,獨立聲浪起
*19世紀後期的印度本土文學=反殖民文學 泰戈爾 甘地等人
1933美國開始睦鄰政策 放棄干預中南美內政

1929-1933經濟大恐慌(1929紐約股市崩盤 爆發)>法西斯主義崛起、美國無暇顧及外國
*戰後孤立主義使美國提高關稅保護各國產業>各國仿效>國際貿易停滯、國內生產過剩>股市崩盤
*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由政府推行經濟政策)

1933納粹黨領袖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行極權統治
*因一戰後的巨額賠款+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風行,期待強人領導者出現
*納粹主張種族優越論,視猶太人、吉普賽人、斯拉夫人、波蘭人為劣等並行殺害(希特勒受亞美尼亞屠殺啟發)
1930年代 德義日=軸心國 採取軍事擴張
vs英法為首同盟國
1935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38德國佔領奧地利
*英法原採取姑息政策,但1939德國繼續進占捷克,姑息政策失敗
1939八月 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避免兩面作戰)
1939九月 德國進軍波蘭 英法對德宣戰>二戰開啟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1大戰前期(美國參戰前=同盟國主要採防守):
1937盧溝橋事變 中日早就開戰
1940德國才剛佔領波蘭 隨即閃電戰入侵西北歐
1940六月 法軍投降 英國遭德不分日夜轟炸(之前一戰時飛機還不發達)
1940日本喊出大東亞共榮圈
1941英美共同提出大西洋憲章 預告戰後將鬆手殖民地
1941德國入侵蘇聯 主動毀掉1939簽的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加入同盟國
*蘇聯用延長戰線和焦土政策 大大耗損德軍
1941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參戰
*因美對日實施石油禁運
/1941-1945大戰後期(美國參戰後=同盟國主要採進攻):
1942年底 同盟國登陸北非
1943同盟國進攻義大利 推翻墨索里尼>義大利投降
1944六月 同盟國展開諾曼第登陸計畫 從西線反攻德軍+東線蘇軍推進=德軍遭兩面包圍
1945四月 蘇軍攻入柏林 希特勒自殺 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終止
1945台北大轟炸
1945八月 美國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 日軍投降>二戰結束


1945德國與柏林被戰勝國分區佔領 德國分裂成東西德
*柏林(英美法蘇同時佔領)整個都在蘇聯的佔領區內 等於蘇聯可以牽制西方佔領區

1945美國主導聯合國成立(有維和部隊)

1945印尼獨立 前殖民母國荷蘭隨即攻打(荷蘭1949才承認印尼獨立)

1945-1952美國佔領戰敗的日本(麥克阿瑟為駐日盟軍總司令)
*期間解除日本武裝、消滅軍國主義、促進日本民主(1946為其草擬新憲法 隔年實行)、主導經濟改革
*1951美日安保條約 美國在日本常設軍事基地
*1952對日和平條約 日本恢復主權 美國結束佔領

1945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 伊斯蘭復興運動崛起

1947冷戰開始
1950-1953韓戰(救了日本和蔣介石)
*1948南北朝鮮在美蘇各支持下成立新政府,1949年初美蘇軍撤出朝鮮
*1950六月 北韓在蘇聯支持下進攻南韓 聯合國派遣部隊協助南韓 中共加入抗美援朝
*1953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 北緯38軍事緩衝區
*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 美援台灣 救了蔣介石

1946-1954越法血戰八年後 越南獨立
*北方越共與南方法國扶植政權戰爭,1954協議停戰(北緯17度界),但後來越共企圖推翻南越,越戰爆發
1955-1975越戰
*1961美國出兵支援南越 投入許多未有成果 引起國內反戰情緒>1973美國和南北越簽訂合約退出越戰>1975北越統一越南 越戰結束

1947英國讓印度(印度教為主)和巴基斯坦(伊斯蘭教為主)成立自治領(兩方有領土糾紛)
*1950印度共和國成立
*1956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1947美國發布杜魯門主義(反共)同時以馬歇爾計畫協助歐洲戰後重建

1948以色列建國
*1948英國將巴勒斯坦給聯合國託管
*當地一百多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附近阿拉伯國家與以開戰 以色列獲勝 附近阿拉伯國家分裂
1949中共成立
1949美國主導建立北約 聯合西歐各國對抗蘇聯(同時蘇聯大力支持中國、古巴、東南亞的共產政權)
1952歐洲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5蘇聯主導建立華沙公約組織
1958歐洲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

1950年代初 埃及推翻英國獨立
1956蘇伊士運河危機
*埃及宣布運河國有化,威脅英法利益(1875起此兩國即掌握運河和埃及經濟)英法和以色列一起打埃及,但美蘇反感,聯合國強迫英法撤軍

1956開始 不結盟運動
*由埃及、印度、南斯拉夫等數十個第三世界國家提倡
*其成員間也有衝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宗教因素、伊朗和伊拉克邊境糾紛)
*第三世界國家以前多是歐洲列強殖民地,政治經濟與西方頗有淵源,但精神上他們反西方(親蘇抗美)

1957迦納(英國於西非殖民地)獨立
1959古巴卡斯楚帶領推翻獨裁 行社會主義
1960聯合國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與人民獨立宣言
*與埃及、迦納的獨立皆鼓舞非洲獨立浪潮>1960年代 原英法比統治的非洲殖民地大多獨立
*至今非洲文學多是法英葡文寫成 教育以西文推行

1960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

1960年代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起非裔美國民權運動
*1963華盛頓大遊行 I have a dream
*1964美國通過民權法案

1962古巴危機
*1959美國於義大利、土耳其部署飛彈威脅蘇聯,對此1962蘇聯於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封鎖古巴,核子戰爭一觸即發,後來雙方談判才撤回飛彈

1964因以色列建國而成為難民的阿拉伯人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廣受阿拉伯國家認同 聯合國也同情
1967埃及封鎖以色列南向海線 以阿爆發戰爭
*美支持以 蘇支持阿拉伯 最後以色列獲勝 控制巴勒斯坦全境
1973第四次以阿戰爭+第一次石油危機
*埃及和敘利亞聯合攻擊以色列,企圖收復1967的失土,同時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發動減產與禁運,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機
*美國援助下以色列獲勝
1970年代末 美國調解 以色列和埃及關係好轉 但以阿衝突未解
1979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蘇聯入侵阿富汗
*打破1960-1970年代一度趨緩的冷戰
*造成不結盟運動組織內部嚴重分歧,親蘇聯國家支持,伊斯蘭教國家反對
1980兩伊戰爭 油價攀升

1980年代 戈巴契夫上台 開始推動改革
*蘇聯過去未重視民生經濟,戈巴契夫改善美蘇關係,降低對東歐國家控制,放鬆政府管制
1989-1990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共產政權垮台
1989柏林圍牆倒塌(象徵東歐共產的瓦解)
1991蘇聯解體改建為獨立國協 冷戰結束
1991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曼德拉領導)
*1994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
1990-1991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3馬斯垂克條約生效 歐盟成立
*1952歐洲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歐洲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2016英國退出歐盟

1994盧安達大屠殺
1999發行歐元
2001九一一事件
2003-2011伊拉克戰爭
2001-2021阿富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