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1 

【特教】行為改變技術(復習速記)

發表于: 2013/05/16


刺激類化:看到紅燈就是危險。比照辦理。
反應類化:學會乘法後,也可能會學會除法。舉一反三。
 
自然增強:符合自然環境的增強    如:在學校內教學生唸書比在遊樂場教好。
          自然環境常忽視正當行為,注意不正當行為。
          如:在課堂上直接注意到表現好的同學的行為表現。
 
 
 
古典制約作用:學習取決於信號和關聯  如:巴夫洛夫的狗與搖鈴。
次級制約:狗聽到搖鈴者的腳步聲。
次級增強物:腳步聲。
次級制約作用:狗聽到腳步聲也會留口水。
制約反應:狗聽到鈴聲流口水。
 
 
 
 
 
目標行為:你想要他所達到的行為  如:不打架。
行為目標: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如:為什麼打架。
行為主義:強調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不關心行為發生的內在認知。
行為功能分析:行為出現的目的?原因?
功能性分析:行為的功能為何?     如:小孩為何哭鬧。
行為契約:訂定契約,明白描述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祖母法則)。如:校規
 
 
 
普默克原理:premark所提出,「高發生率的行為可以用來增進低發生率的行為」,如寫完功課才可以去玩。
祖母法則:寫完功課才可以去玩。
前提事件:行為發生前的相關事件,如:飢寒起盜心。
行為後果:行為發生後的結果,如闖紅燈。
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交通違規的罰鍰
行為後效增強:好的行為出現後就提供增強物,如:在減肥一公斤後,就送一份禮物。
行為學習論:S-R理論,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又分為古典制約理論、操作制約理論、社會學習論。
操作制約作用:史金納的老鼠。學習取決於行為後果。
刺激—反應學習論:極為行為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班都拉的理論,人、行為、環境三者交互影響的結果,才能確定學習到的行為。
行為塑造: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而形成複雜的行為方法,如:教會游泳
促進:即提示,如汽車的警示聲。
 
 
 
具體增強物:實物。
社會性增強:口語讚美,拍手。
活動性增強物:權利或喜歡的活動。
擁有性增強物:名譽
 
 
 
 
 
區分性增強(DR):藉由增強技巧來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
低頻率行的區分性增強(DRL):不適當的行為發生頻率減低時,就給予增強物。
區分性增強其它行為(DRO):只要不做此不適當行為,其他都可以做,但有危險性。
區分性增強替代性行為(DRA):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不考慮相不相容。
區分性增強不相容行為(DRI):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兩行為必不相容。
                             如:去游泳替代去吃冰淇淋,不可能在游泳時,同時吃冰淇淋。
 
 
 
 
 
 
 
前向連鎖:即一次教導順序上的一個聯結。
後向連鎖:以逆向方式一次教導一個聯結。
完全任務呈現法:用完整順序的方法教導所有的聯結。
 
洪水法:怕老鼠就讓他和老鼠關在一起
倒返實驗設計(ABAB):
基準線:即ABAB的A
 
過度矯正:透過練習正確行為和訓練適當行為,來負責其不適當的行為
 
隔離:終止。
飽足現象:過度提供增強物,使喪失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