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網站-置頂欄顏色票選問卷】只要填寫就能獲得500Y,結束時間 2024/04/25 11:59:59。 前往查看
大一下
阿摩第 4 期
60822枚
 0 

【高中】陸生非假想敵 而是提供更多思考

發表于: 2013/10/06


來到台灣學習轉眼已一年多,結識了很多可愛的台灣同學和朋友。空閒的時候大家常常一起聊天交流,這也讓我逐漸發覺,儘管我們說著一樣的語言,學習同樣的中華文化,但卻依舊存在著的些許差別。
譬如,面對同樣一件事物的時候,大陸學生可能會說,這個事情具有兩面性,從正面來說是這樣的,從反面來說是那樣的。這樣的說法聽似條分縷析,全面客觀,無懈可擊,可是仔細一想,這所要表達的觀點是什麼呢?好像什麼都沒有說。
思維邏輯兩岸不同
這個現象還是一個台灣學長告訴的,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大陸學生從小接受的是所謂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被教導看待事物要從兩面看,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是對立和統一的矛盾體,於是這種思維邏輯在大陸學生的腦子裡根深蒂固,分析事物時不自覺地就會套用這種公式。
反觀台灣同學,他們會先給出自己的觀點,這個事情是對的或錯的(也許這個觀點本身未必正確),然後再開始自己的分析。我不知道這兩種思維方式哪一種更可取,大陸同學有其思考的優勢,的確是更全面客觀,不會有失偏頗,但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分析問題永遠套用同一種模式。而台灣同學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意識,但有時候可能看問題不夠全面,會影響對事物的判斷。
透過兩岸學生的交流,雙方應當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大家都可以一起進步。
在台灣學習期間,我也一直與在大陸讀研的朋友們保持聯繫。兩相比較,覺得自己所在的學習環境簡直是「天堂」。但這裡所說的「天堂」並不全是慶幸的意思,而是有一點擔憂。我常聽大陸的同學抱怨自己的學習壓力有多麼大,同儕間的競爭有多麼激烈,而這些,我在台灣都沒有深刻的體會。打個比方,有一個蘋果在樹上,假如是在大陸,如果我今天不去摘,那麼明天早就沒有了。但是在台灣,如果我今天不去摘,明天後天去看,它依然還在那兒。
不久前的《中國時報》頭版發了一篇名為〈陸生競爭力強勁 比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的報導,還有一張配圖,是我們幾個陸生在研究室討論問題的情形。這篇文章一出來,立即引起台灣學生的強烈不滿,我的很多台灣朋友都表示相當的不服氣,而作為陸生,確實也覺得以飛彈瞄準台灣打比方,是聳人聽聞了,感到很無奈。其實在課堂上,老師也經常會拿陸生做榜樣,鼓勵台灣學生勤奮學習積極上進,陸生彷彿成了「用功讀書」的代名詞了。
壓力小更樂於學習
我能理解台灣社會對於台灣年輕人的殷切期望,也把對陸生勤奮的報導作為對我們的讚美。但是,還是有很多努力學習的台灣同學的,哪裡都有學習認真和不認真的,不應簡單地以地域劃分。
儘管可以理解台灣媒體是為了激勵自己的年輕人,但這種對比實則是在樹立「假想敵」,讓台灣學生不滿,也讓大陸學生無奈。
不過,有一個現象還是不可否認,就是在台灣學習的競爭壓力小。觀察周圍的台灣同學,學習輕鬆悠閒,課餘生活豐富,生活節奏也慢。而大陸學生,總是急著趕著去做事情,能兩年畢業就絕不拖到三年,而台灣同學急著畢業的似乎不多。也許這樣看起來,大陸學生似乎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但事實上,我周圍有很多台灣同學都是之前在別的大學獲得過一個碩士學位後再來攻讀第二個學位的,還有很多是參加工作好幾年後再回爐重造,可是在大陸,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大陸學生急著畢業,急著回去找工作,一切都在趕著,讀書只是謀取工作的手段。兩岸學生,是誰在真正享受學習?不能說哪一種更好,只是提供我們更多的思考。
還記得初到台灣的時候,跟幾個台灣同學聊天,總是聽到「你們中國」「我們台灣」之類的說法。我知道他們並非有意,只是習慣了這樣的稱呼而已,但每次都讓我心裡很不舒服,因為從小就被教育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都是一家人,怎麼可以區分「你們」和「我們」?「台灣」和「中國」又怎麼可以並列在一起說呢?現在回想,其實當時的想法狹隘了,正如當一個大陸人面對一個台灣人的時候,他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台灣人是藍的還是綠的。
不再一味排斥異己
藍綠是絕大部分大陸人對台灣人最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判定標準。可是,這樣思考問題的角度正使我們遠離正確的答案。我也會和幾個關係較好的台灣同學就統獨進行激烈的爭論,但不再因為他們堅持獨立的立場而憤怒生氣,而是去嘗試瞭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分析他們如此思考的原因,不再一味地排斥異己。
透過和他們的交流,瞭解到希望獨立的台灣人中又分為好幾種類別,這是之前所不知道也不曾想到過的。瞭解對方的想法因勢利導,而不是因為彼此政治立場的不同就割袍斷義或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是我在和台灣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的道理,我想,對於台灣學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