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入中..請稍候..
【詳解卡福利】寫作批改懸賞券,將於 2025/03/31 23:59:59 過期,還沒使用或領取,趕快前往領取並使用吧!
前往查看
我想開課
●
公告
搜尋
回報
註冊
登入
功能列表
課程筆記
循序
試卷
寫作批改
NEW!
錯題
自由
考試秘書
考試總覽
近期刊誤
最近測驗
未完成試卷
冠軍賽
精熟測驗
各科能力分析
打氣工具
私人筆記
打卡
考用行事曆
我上傳的試卷
收錄的題目
按讚的題目
發表的討論
查單字
收錄的試卷
好友
加值服務
商城
鑽石兌換商城
NEW!
加值訂單查詢
VIP專區
VIP與詳解卡管理
VIP功能介紹
下載題庫專區
下載題庫
試題查詢
序號兌換
活動
密技
Reui Fen Huan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498枚
打氣
送VIP
+好友
◄ 返回列表
發帖
回覆
1
人
【國小】教育哲學--未來教育思潮理論總整理--1
發表于: 2013/02/11
未來教育思潮的趨勢
批判理論
概述
(1)採批判的觀點來看社會現象,就是俗稱的「法蘭克福學派」。其重視溝通、知識所引導的興趣、培養成熟的人,並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達到教育的目的。
(2)主張人性不是以物質為基礎,而是在自然、社會與自我三個生活面向中顯現出來。
人物理論
1、霍克海默(Horkheimer):主張人類全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都是研究的對象。
2、阿多諾(Adorno):認為文化成果變成文化商品,藉文化批判尋回自主性。
3、莫連豪爾(Mollenhauer):重視批判與解放在教育歷程中的應用,解放必須與理性配合。
4、哈伯瑪斯(Habermas):
(1)知識類型:
類型
內涵
學科
勞動
強調最少的投入最大的產出,注重工具效率的提昇。
「經驗-分析」。所掌握的知識型式是陳述經驗現象的訊息。
語言
強調對他人所呈現出來之符號的理解與回應,以形成人際間的溝通與行動。
「歷史-詮釋」。掌握知識形式是對各種符號的解釋。
權力
較高權力者的支配扭曲了溝通,將這種不良的溝通消除。強調解放的興趣。
「批判取向」強調自我反省所獲得的批判知識形式。
(2)意識形態批判:
(A)意識形態來自於不相稱的權力關係 (B)反省力將意識形態轉變重意識
(C)互為主體的溝通解放意識形態的宰制
(D)科技意識形態的批判:工具理性宰制的社會文化、科技與政治結合的危機、由辯論建立公共政策、科技應有適切定位
(3)理想的溝通情境:
(A)基本條件:可理解性、真實性、正當性、真誠性。
(B)失敗的原因:真實性與正當性因權力的關切遭無意識的扭曲。
(C)特徵:人人能自由表達意見、人人敢講真話、人人說話的機會均等、人人有批評辯護的機會
特徵
(1)理論來源十分複雜 (2)主體成為理論與實踐間的媒介(3)將批判對象置於社會整體
(4)將意識形態的批判成為重點(5)承襲德國傳統辯證精神(6)研究方法傾向詮釋學
教育運用
(1)目的:發揚人類理性的自主性。協助人類建構其美好的生活。
(2)內容:課程以自我為主體且具彈性,採多元化並以溝通及啟發的方式安排。
教材合乎個體需求,避免「選擇性的知識與意識」並安排自主性、理性反思的材料。
(3)方法: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角色,成為促進社會變遷的觸媒。
(4)訓育:強調反思、尊重與自動學習。提昇「他律」,邁向「自律」。顧及經驗與心靈。
新馬克思主義
界定
為「西方馬克斯主義」,企圖尋根馬克斯思想的源頭,掌握馬克斯年輕時代受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影響,掀起研究「青年馬克斯主義」的熱潮。
教育啟示
1、教育依賴理論:
(1)Carnoy所著『教育成為文化帝國主義』,開啟教育依賴理論的先河。
(2)Kelly、Kltbach、Arnove說明工業化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教育發展的關係。
2、意識形態:
(1)Apple認為學校透過潛在課程「再製」階級社會與其不平等的社會權力。
(2)Bourdieu認為社會的宰制權力以隱性方式控制學校課程,製造霸權文化達到宰制目的。
3、促使個體自覺與自決:揭露社會條件對知識的分配對人們進行意識形態的制約,希望教師與受教者能在教育中進行批判,使學習者獲得主體的自覺能力,進而產生自決的實踐行動。
反學校化思潮
1、學校是社會權力結構的反映:學校活動完全在科層組織的運作下進行一連串的儀式化活動,
用以對學生進控制。
2、潛在課程中呈現階級意識:學校只是假藉知識、智慧變成個人表現行為特徵的機構,是做為
橫量人們聲望和權力的一種機關。
3、學校不等於教育、教育改革是教師以學生的失敗維護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教育無法中立、教育目標與實際教育行為相互背離等。
現象學
哲學思想
1、胡塞爾(Husserl):
(1)回歸事物的本源:本質直觀、擱置、描述。嚴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2)主客合一:將「能思」的主體與「所思」的客體合二為一。
教育主張
(1)教育學術:運用存而不論的方法來超越自我,去除實證科學的宰制,返回原初的生活世界。
(2)質的研究:強調讓主體呈現自己,去除所有理論回歸主體自身,其所獲得的現象即是本質。
(3)教育過程:採取體驗和思考,並重視行為發生的原因。
詮釋學
人物
海德格(Heidegger)、嘉達美(Gadamer)
理論
(1)重視事物發展的歷史特質 (2)強調詮釋者的主體意識和歷程
(2)主張設身處地從整體環境中掌握生命的脈絡(4)詮釋對象以「意義」為主
教育意涵
(1)先備經驗 (2)學習是擴展意義的歷程 (3)學生主體意識應受重視
(4)事件應以整體情境來理解 (5)運用質的研究
福特主義
(1)20世紀出現的一種生產模式──大量生產。
(2)標準化概念、去技術化、大工廠制→大眾消費。
(3)「後福特主義」:1970後,因石油危機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重工業被服務業取代,資訊與知識為主要生產因素。
依賴理論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提倡者為普列必希(Prebisch)。
(2)主要關於「低度開發」的經濟理論,強調被殖民者與殖民者間的宰制關係。
教育哲學--21世紀~理論總整理--2
教育哲學--21世紀~理論總整理--1
教育哲學--18世紀理論總整理
錯在阿摩,贏在考場
給我們一個讚,讓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登入後,將不會看到此視窗
×
任務說明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