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研一上
阿摩第 5 期
28673枚
 1 

【國小】教育哲學--未來教育思潮理論總整理--2

發表于: 2013/02/11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



後(超)現代主義





時間



18世紀啟蒙運動後~1960



1960後





特徵



簡單、穩定、永恆



複雜、混沌、有限。後工業社會、後資訊社會、後資本主義





.





 

 

 

 

 

人物



1、傅柯(Foucault):

(1)對歷史重新的解釋來解讀文本、意義的結構、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2)指出歷史的起源不是絕對必然的,也非直線進展的。從「他者」的眼光去看會有不同結。

(3)權力決定知識範圍及發展方向。

(4)知識不是客觀的,是少數有權勢的人將他們對正義的理念加在大多數人身上。

2、德希達(Derrida):

(1)認為哲學家只是在玩文字遊戲,是用一個說法的表達面代替另一個表達面而已。

3、李歐塔(Lyotard):知識是客觀、絕對的、價值中立的。知識與權力有關。

4、羅狄(Rorty):「後哲學文化」:堅持多元主義,主張追求民主,容忍異己做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5、連琛(Lenzen):強調教育科學概念必須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礎,將教育視為自我組織的歷程。

6、弗瑞勒(Freire):

(1)建議要使壓迫者與受壓迫者都能追求到自由。

(2)教育目的為培養被壓迫者的批判意識,並提倡問題呈現式。





共同論點



去主流文化、邊際論述、科際整合、去中心化、多元性、差異性、不確定性、斷裂性、對集權論述的不信任。





內涵



(1)去中心化、反體系性、反後設敘述     (2)重影像文化和複製文化

(2)不看重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深度,特別重視現實的平面  (4)多元文化的提出





教育主張



(1)共同致力於知識的追求(2)共同具有多元的特質(3)共同主張自我創造及可塑性

(4)教育目的:尊重差異   (5)課程:多元文化     (6)教師角色:協助學生轉化





 

女性主義



人物



姬莉根(Gilligan)、諾丁(Noddings)、特朗托(Tronto)、波瓦(Veavoir)





思想



1、知識論:認為知識的探索不須建立在相互競爭上,應透過經驗交換與對話培養開放的心靈。

(1)「強客觀」:質疑「客觀性」更能獲得客觀的知識。

2、倫理學:

(1)女性倫理學:認為女性的自我觀不是與外在分離,是「關聯」一起的。

(2)女性主義倫理學:對傳統倫理學充斥著父權主義的解構。





教育哲學



1、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哲學:說明女性在傳統教育哲學上受到忽視。

2、課程與教學:

(1)諾丁的關懷式課程:感受、全心投入。強調豪無保留接受學生的全部。

(2)白蘭琪(Belenky)的課程教學觀:用實地訪談的方式,描繪不同女性的認知方式。

  * 沉默、接受式認識觀、主觀式認識觀、程序式認識觀、建構式認識觀 *





後殖民主義



(1)一個強大的國家越過自身的邊界而建立移民殖民地,藉以對外延伸其主權。

(2)強調戰後舊宗主國對第三世界維持主導權的分析,拒絕承認西方文化至高無上的地位,強調世界上所有人擁有相同的物質與文化權力。

(2)起源第三世界的知識份子,興盛於第一世界的歐美。





生態道德教育



(1)所有教育都是環境教育,其理論基礎應以未來為導向。教育是一個文化再造的過程。

(2)奈斯(Nasee)提出以生態為中心的「深度生態學運動」,強調地球上的生物及無生物的生存與發展都同樣有價值,但其繁衍由少數人經營發展。

(3)包華士(Bowers)提出低位知識的價值。

(4)教室就是觀念的生態環境,教師的身教或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學





兒童哲學



(1)李普曼(Lipman)認為兒童不但能學哲學,且是人之初就該學的。

(2)雅士培(Jaspers)表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3)李普曼(Lipman)主張透過故事或小說來教導兒童推理,引導兒童如何思考,體驗哲學討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