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思(R. S. Peters)在〈教育即啟發〉(Education as initiation)一文裡,便強調教育活動兼具「工具性」與「本質性」兩種價值,教育並不是因為外在目的而存在,而是教育本身便具有自存的價值,皮德思並進一步闡釋教育與訓練的不同:「『教育』這個概念,並不像訓練或演講等活動那樣,標定了某種特殊的活動歷程,而是就訓練等各種活歷程,提出應當依循的規準。
http://geniitwo18.pixnet.net/blog/post/28000232-101%E4%B8%AD%E6%95%99%E5%A4%A7%E5%85%AC%E8%B2%BB%E7%A2%A9%E5%A3%AB%E7%8F%AD%E8%A9%A6%E9%A1%8C%E3%80%90%E6%95%99%E8%82%B2%E7%A7%91%E3%80%9171-75
價值性:要符合內在價值
開拓學生視野,將注意力引導到公共傳統精神。
.皮德思(P. Peter)曾提出三項判準,來檢視人是否成為「全人格的受教者」(..-阿摩線上測驗
This is a large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