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公告】頁面上方功能列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舊用戶可再切回舊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目錄 編輯

主題:情境模式Skilbeck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B)情境模式由Skilbeck所提出  (一)設計流程 情境分析-->目標擬訂-->建立方案-->實施與詮釋-->評鑑  (二)設計原則 將整體課程設計的事務,置於「社會文化」的架構來考量  ex.校本課程SBC、學校本位課程、學校自主課程 史克北(Skilbeck)的模式  •分析情境–外在因素、內在因素 •擬訂目標–衍生自情境分析–偏重「質」的方面 •設計課程方案–含五項要素的教與學的方案–符合一般規準的學習工作 •詮釋和實施 –預測可能遭遇的問題–改變資源與組織機構 •評估與評鑑–檢查及溝通的系統、評估計畫、持續評量、廣泛的結果、保存記錄、評量程序 課程設計模式是課程設計實際運作狀況的縮影,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希望藉此設計藍圖作為未來課程行動的指引。 (A)目標模式(Curriculum Design Model)的課程設計由課程 目標的建立開始去設計課程,目標指引著整個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與評鑑。課程目標是以學生受教後顯示的終點行為來陳述,強調目標的訂定與達成,是一種「產 出」的課程設計模式。代表為「泰勒模式」。 (C)歷程模式(Objective Model, Process Model的課程設計從個人經驗的發展出發,由程序原則來引領課程設計,支持師生經驗的持續發展與主動學習。課程 設計是由內容和活動的設計開始,著重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因重認知的過程,是種「輸入」的模式。以史登豪思(Stenhouse)「人文課程計畫 (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為代表。 (B)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的課程設計始自師生對其學習情境的評估與分析,依此提供不同的課程計畫內容。課程設計的焦點是個別的學校與師生。有五 項課程設計要素:情境分析、目標擬訂、方案設計、解釋和實施、以及檢查、評估、回饋和重新建構等等。   (D)本土課程設計模式 舟山模式: 國立編譯館所負責的教科書編、審、定稿及付印四階段開發流程,及學界所稱「舟山模式」。 板橋模式:若從「課程即教材」的角度視之,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進行的課程研發工作,被學界稱為「板橋模式」,是「教學→編寫→再教學→再編寫→實驗學校試用→修訂→再實驗再修訂共二次後定稿→交國立編譯館」。  南海模式:南海模式的課程設計是循課程目標、課程選擇、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及課程評鑑五個步驟,經過實驗評鑑,獲得回饋資料後加以修正才正式採用。南海模式的課程設計 模式與板橋模式雷同。較強調教育目標的確立,以及注意人文社會學科與其他學科配合的問題。由於缺乏專任的課程研發人員及基層教師的參與,本模式不及板橋模式完備,仍在發展之中。 無論舟山模式、板橋模式或南海模式都僅止於中央由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模式。實應更重視地方政府層次,尤其是學校層級的課程設計所研發的課程,才能兼顧學科、社會與學生的需求。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