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線上筆記功能 將於2024/1/1 移除,請至課程與筆記使用新版筆記功能

主題:科際課程與超學科課程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

答案為D應無疑義,理由如下: 以三種主題式課程而言,對課程意義的界定都包含了目標與計畫的意義,但是在學科與經驗兩種意義上卻有不同的偏重。多學科與科際課程傾向於「課程即學科」,尤其前者根本是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課程目的。後者重視學科概念的理解,並以之解決問題;學科的知識系統仍是構成課程的主要內涵。超學科課程將主題置於「個人——社會」的真實生活脈絡中,透過師生對課程的共同建構,協助學生加深對自己與世界的理解。在課程的發展過程中,學習的內容並不是由學科加以界定的,而是基於師生的經驗,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發展的互動歷程。這也正是Beane(1997)所稱的「社會統整」及「經驗統整」。所以超學科課程以「師生互動經驗」為其課程意義。     科際課程與超學科課程都以主題探究為目的,但是若再推及更深層的課程目的預設,則二者仍有不同。科際課程仍強調學科分野,也由於學科仍具舉足輕重地位,於是學習內容主要仍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的意見只是提供教師構思學習內容的來源之一,學科的學習依然是課程的重要目標。事實上,此種課程型態仍屬於傳統學科課程思維的延續,仍然是「精粹主義」式的思考方式,教師或校外專家仍然是界定課程內容的權力中心,學生既居於學科社群金字塔的底層,並無太多決定權。因此,科際課程並未改變傳統課程觀之下的師生權力關係,也仍然視知識為學科社群的私產。然而超學科課程則完全去除學科界限,重視學生在課程發展中的主動建構,動搖了傳統學科課程中宰制性的知識..

想要觀看完整全文,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