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阿摩:年輕不懂事,懂事就不年輕了
100
(15 秒)
模式:試卷模式
試卷測驗 - 2017國文考前猜題9#60009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A).

1. 何者為十經?
(A)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 孝經
(B)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
(C)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
(D) 易、書、毛詩、禮記、周官、儀禮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 儀禮


2(A).

2. 下列各組字形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按捺不住/蹚渾水/汗流浹背
(B)一蹋糊塗/集思廣義/吉光片羽 
(C)勞雁分飛/雁行失序/代罪羔羊 
(D)戶籍謄本/砰然心動/抨擊時政


3(A).

3. 黃宗羲〈原君〉中提到把天下視為個人產業的國君:「既以產業視之,人之欲得產業,誰不如我?攝緘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其中「攝緘縢,固扃鐍」,引申其意謂: 
(A)國君用各種防護措施鞏固權位
(B)國防軍備的設施相當完善
(C)專制的君王往往作繭自縛、作法自斃 
(D)百姓極力掙脫暴政的禁錮。 


4(D).

4. 下列文句,不是黃宗羲〈原君〉一文所主張的是:
(A)國君之職分是為天下興公利、為天下除公害
(B)認清做國君的職分及亡國滅家的悲慘,則將無人爭相為君 
(C)國君一旦視天下為個人之產業,則國君立即成為天下之大害
(D)為了維繫君臣之間的倫理,像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故事,要廣加宣傳,以防止臣弒君的事件發生。 


5(B).

5. 黃宗羲在〈原君〉指出對國君職位的態度是:「唐、虞之世,人人能讓,許由、務光,非絕塵也。」他所要強調的是:
(A)唐、虞之世,人人品德高尚,許由、務光謙讓天下只不過是其中一例而已
(B)為君之職分較常人辛苦萬倍,而又不能私享,所以唐、虞之世誰都不願為君 
(C)如果唐、虞之世,人人真都能謙讓,則許由、務光就不必遠離塵世了
(D)唐、虞之世,無為而治,所以人人都如許由、務光一樣不願意為君。


6(C).

閱讀框內文章後,請據此文回答 6、7 題: 
人生的歷程,看來似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孔子說:「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好像我們的生 命是因為時間流逝才被牽動。事實上,是人的色身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變化,時間並沒 有變動。所謂無常也只不過是現象界的事,非本體界的事。當我們能看出自己的真我時,會生 病會衰老死亡的軀體就像是外衣,而真我就是主人;主人總是要換衣裳的,生與死就是更衣換 裝的事。然而一般人總以為衣裳是主,真我是客,那就是顛倒之見了。因此,禪家把人生比喻 作橋,把水比喻作時間,把真我比成走過橋的那個人。然後說:「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當一個人對於生與死有了深度的開悟,他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常」的角度,去攝受那「無 常」的現象,而樂於為無常付出承擔。他自己的真我也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中解脫出 來,超越被時間繫縛的鎖鍊。他從色蘊的世界,看入無相的法界,得到自在的體驗。他對於生 與死有著一體兩面的統整領悟。因此在臨終時,他們死得心平氣和,有安身立命之感,死與生 是一般的莊嚴。(鄭石岩〈生死大事〉,摘錄自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導讀」)      

【題組】6. 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作者認為人生歷程的本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B)作者認為 禪宗主張生死是主,真我是客
(C)作者認為若人可從生死無常的現象界超越,悟入「常」 的無相法界,則可為將常與無常視為同一
(D)作者認為多數人都會經歷以下的人生歷程: 先是經歷生死無常迷執的困惑,最後於臨終時,自然會感知死與生是一般的莊嚴。


7(A).

【題組】7. 下列敘述何者為非?
(A)王羲之〈蘭亭詩〉其二所謂「猗與二三子,莫匪齊所托。造真探 玄根,涉世若過客。前識非所期,虛室(室,喻心)是我宅。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相與無 相與,形骸自脫落(形骸脫落,即死亡)。」與鄭石岩文中對生死有著一體兩面的統整認知相反
(B)蘇軾〈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間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與鄭石岩文中現象「無常」、真我之「常」的說法頗相呼應
(C)《莊子‧ 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與鄭石岩文中看透生死而得自在體驗的說 法相通
(D)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所言的「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 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依鄭石岩文中來看,其態度較近於未能「對於生與死有了深度的開悟」的一類。


8(D).

閱讀以下短文,選出正確選項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哲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 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賈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誼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 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蘇軾賈誼論]
【題組】8.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的「彼」是指何人:
(A)王猛
(B)漢文帝
(C)賈誼
(D)苻堅


9(C).

【題組】9. 「愚深悲賈生之志,故備論之」,「備」之字義:
(A)周全
(B)防備
(C)詳盡
(D)準備


10(B).

【題組】10. 第二段的主旨為:
(A)有狷介之操,才能出人頭地
(B)勸諫為臣者宜慎其言談
(C)為人當謙沖自牧
(D)勸諫為君者宜唯才是用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試卷測驗 - 2017國文考前猜題9#60009-阿摩線上測驗

小宗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