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100
(1 分4 秒)
模式:精熟測驗
科目: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國小
繼續測驗
再次測驗 下載 下載收錄
1(C).

22. 在教學上引起動機的常用策略 ARCS 模式中,不包含下列何者?
(A)引起注意(attention)
(B)切身相關(relevance)
(C)建立概念(concept)
(D)獲得滿足(satisfaction)


2(A).

21. 陳老師想要提高評量工具的信度,請問下列何者最足以提高評量工具的信度?
(A)增加同質的複本試題數量
(B)降低試題難度
(C)延長施測時間
(D)找程度相當的受試者接受施測


3(D).

18. 近代有些學者強調課程發展的非技術性模式,主張透過對話、論辯和慎思來建立課程。下列何者最符合此種模式的論點?
(A)課程目標必須事先訂定並加以精確陳述
(B)課程行動必須依據預設的規準、通則化的原則
(C)課程是計畫、藍圖或符合一系列理性步驟的產物
(D)課程發展應採自由開放的方式,並允許出現混沌情況


4(E).

13. 依據現行《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揭示,「教師於教育過程中,為減少學生不當或違規行為, 對學生所實施之各種不利處置,包括合法妥當以及違法或不當之處置」係屬於下列何者之定義?
(A)懲戒
(B)管教
(C)體罰
(D)懲罰
(E)送分


5(B).

7. 教育行政管理的「理性系統模式」強調何種特質?
(A)教育人員應隨時警醒,對於看似枝微末節之小事也不應忽略。
(B)學校應訂有明確目標,所有師生依其角色確實執行業務並創造高效率 。
(C)教育人員應具有溝通與協調能力,必要時可循非正式管道處理問題。
(D)教育人員應對所處環境極其敏感,並視其變化而制訂適當的權變策略。


6(B).

6. 國民小學教務、學務、輔導等處室組織編制是依照什麼標準決定的?
(A)學校教師總人數
(B)學校班級總數
(C)學校職員總人數
(D)學校學生總人數


7(C).

31小明的母親自他出生不久便離開他,但他常在班上和同學分享母親帶他出遊的愉快經驗,此為下列哪一種防衛機制 的表現?
(A)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
(B)退化作用(regression)
(C)潛抑作用(repression)
(D)認同作用(identifi cation)


8(A).

23教師進行下列哪一項目時,若能運用評分規準(scoring rubrics),則更有助於了解學習者學習情形,並能做為教學 改進之依據?
(A)作文評閱
(B)體能檢測
(C)學習護照登錄
(D)園遊會闖關活動


9(D).

2. ChatGPT(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Chat 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最近熱門的話題,在教育上也引起許多論 辯。下列何者是 ChatGPT 對教育可能産生的影響:
(A)有效防止抄襲和作弊,保障學術倫理。
(B)提供強大的保護機制,更加確保教育資訊應用的隱私和安全的問題。
(C)促進人際交流、親密互動與協同合作能力,改善社會關係。
(D)邏輯分析、善於提問、人機交流成了學生必備能力。


10(D).

19Fuller(1969)所倡導的「關注理論」中,將教學關注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之關注為何?
(A)任務關注
(B)自我關注
(C)調整關注
(D)影響關注


11(B).

33下列何者不是同理心的人際技巧?
(A)全神貫注於對方說話以示尊重
(B)自我開放暢談過去自己相同的經歷
(C)設身處地想像自己處於對方的位置與感受
(D)集中心思觀察與瞭解對方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


12(A).

35. 輔導老師與個案討論個案對輔導歷程與效果的承諾程度,並且詢問個案:「你願意付出多少努力來改變現況?」輔 導老師是在蒐集現實治療的 WDEP 系統中的哪個向度資訊?
(A)W-需要
(B)D-方向
(C)E-評鑑
(D)P-計畫


13(B).

33. 有關兒童的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能力,何者正確?
(A)具體運思期兒童可以想像公正第三者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B)觀點取替能力較好的兒童較可能展現同理心
(C)認知發展的進步是觀點取替能力發展的結果
(D)個人主義文化兒童的觀點取替表現優於集體主義文化兒童


14(A).

32. 專業輔導教師以貝克憂鬱量表評估某位學生是否罹患憂鬱症,屬於何種層級的輔導工作?
(A)處遇性輔導
(B)預防性輔導
(C)介入性輔導
(D)發展性輔導


15(D).

29. 下列有關行為主義取向的班級經營實務,何者正確?
(A)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B)與學生互動頻繁
(C)學生可參與教室布置
(D)運用代幣制以維持教室常規


16(B).

4. 德國學制因為分化得很早,學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便分別進入不同類別學校,因而引起缺乏民主精神與教育機會不 平等的問題。下列何者為其採行的解決措施?
(A)學校轉換的輔導
(B)實施定向階段
(C)實施不分科教育
(D)先修課程選修


17(B).

30李老師上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學習,總是準備有趣的素材和活動來引起注意,進而希望能維持記憶、展現行為, 最後形成自我之內在動機。這樣的做法是下列何者認知歷程看法之運用?
(A)皮亞傑(Piaget)
(B)班杜拉(Bandura)
(C)布魯納(Brunner)
(D)馬斯洛(Maslow)


18(D).

28下列有關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之敘述,何者正確?
(A)各種需求沒有順序性。
(B)安全的需求是所有需求中最重要的。
(C)自尊的需求是理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
(D)人如果能發揮優勢,改進弱勢,悅納自己,就可能達到「自我實現」。


19(C).

21國民小學輔導室目前實施之「瑞文氏智力測驗」,是屬於何種性質的測驗?
(A)性向
(B)速度
(C)常模參照
(D)效標參照


20(B).

情境題 45~47
       最近是學校的運動會,其中一項重要比賽就是大隊接力,這是凝聚全班團隊精神的重要機會,張老師運用課餘時間帶領同學緊鑼密鼓地練習;在預賽中,張老師的班級表現優異過關斬將,但是卻在決賽中,負責第二棒的同學在接棒時不慎掉棒,使得班上的速度大幅落後,也因而未能獲得獎項,比賽過後,全班十分氣餒,並且大家有意無意的指責第二棒的同學,認為他的失誤是造成這次無法奪得名次的主要原因;而第二棒的同學也不平的反擊,認為他已經很賣力了,是第一棒的同學沒有做好交棒的動作,才讓他沒接好;同學間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指責,班級氣氛十分緊張,這時張老師走進教室,引導同學進行正念 (mindfulness)練習,請同學閉上眼睛,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自己吸氣時,空氣經過鼻腔—進入肺部—胸腔慢慢鼓起,然後感受吐氣時,空氣從肺部經過鼻腔慢慢呼呼出的感受;如此不斷練習五分鐘後,張老師請同學寫下來當大隊接力掉棒時,自己的心裡和身體的感受;接著請班上同學圍成一圈坐下,說出自己寫下的感受;最後請大家寫下來,為了這次比賽,自己和全班做了哪些努力?在一起準備的過程中,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準備和比賽過程中,自己學習到了什麼?並且和全班 一起分享。

【題組】45. 請問張老師請班上同學專注感受呼吸的主要目的與策略是?
(A)自我克制
(B)自我覺察
(C)中止爭吵
(D)自我效能


21(D).

39. 現在有些學生加入黑幫,利用網路揪團街頭逞凶鬥狠,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在柯柏格(Kohlberg)的道德發 展階段是屬於哪個階段?
(A)避罰服從取向
(B)法制觀念取向
(C)順從權威取向
(D)尋求認可取向


22(B).

情境題48~50
       雲端國小想運用關注本位採用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來了解校內老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情形的態度和看法,以下是三位老師的部分回應:
林老師: 我關心的是新課綱的實施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並透過不斷的檢視實施成效作為自己調整的依據。
李老師: 我關心的是學校實際的運作,並依據學校的相關規定去實施,但自己還需要一段時間調適。
劉老師: 我關心的是和其他老師的協作,因此想要參與相關的學習社群,共同努力讓學生能獲得更好的學習品質。

【題組】49.李老師在關注本位採用模式的採用階段是屬於下列哪一項?
(A)準備
(B)機械
(C)例行化
(D)精緻化


23(A).

40. 有關校園霸凌事件處理流程,下列哪個敘述是正確的?
(A)學校應於申請、檢舉、報導或通知後,3 日內召開會議。
(B)應將霸凌者直接轉介專業諮商。
(C)霸凌者分屬不同學校時,由受害者所讀學校負責調查。
(D)調查學校於接獲申請調查或檢舉時,應於 14 日內以書面通知申請人或檢舉人是否受理。


24(A).

18下列哪一項有效教學行為乃是 Borich(2000)於《有效教學法》一書中所提及的「必備的五項關鍵行為」之一?
(A)任務取向(teacher task orientation)
(B)提問(questioning)
(C)使用學生想法與貢獻(using student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D)探究(probing)


25(B).

40. 親師面對面溝通時,教師開始時對學生做正面的陳述,詢問家長分享 或如何協助學生的建議,最後仍用對學生的正面陳述作為結束。這是 以下何種親師溝通技巧?
(A)迂迴溝通技巧
(B)三明治技術
(C)鑑賞式讚美
(D)評價式讚美


快捷工具
完全正確!

精熟測驗 - 教甄◆教育專業科目-國小-阿摩線上測驗

Simon剛剛做了阿摩測驗,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