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國二上
阿摩第 7 期
61878枚
 1 

【其它】KPI說了算! 從學生到大學教授都在追逐名次

發表于: 2017/01/27


名次真的不要緊?  
 
如同很多家長,我也讓孩子去學鋼琴,而與多數家長一樣,我上課去觀課、做筆記,下課後每天督促孩子練琴。這樣的父女功課,甜蜜又辛苦。
 
而在孩子學了一陣子鋼琴之後,照例也與所有人一樣去參加比賽。但孩子並未因為要比賽而更認真,反而是我這個做爸爸的緊張萬分。因為比賽成績不理想,對我而言是很沮喪的,但孩子卻與平常一樣,開開心心。孩子想繼續學琴,也想要再參加比賽,好像得什麼名次對她來說根本不重要。
 
我問孩子,「學琴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學?」她的答案是,「因為我喜歡爸爸陪我彈琴。」
 
回想起國高、中時,那時因為聯考制度,每個人要競爭的對象是所有參加聯招的學生,但我不但不擔心自己的成績,還願意把我所知道的都告訴同學,因此,雖然很多人都說應付考試很苦,但我卻一點也不覺得,反倒是每次解說問題給同學聽之後,都會有自己更更懂了一些的感覺。那時,我就是念自己的書,玩自己愛玩的事物。到今天,我和我的國、高中與大學同學幾乎每天都嘰嘰喳喳地透過臉書和Line 在聊天。我的同學們就是我一輩子的朋友。
 
反之,現在每一段的升學階梯幾乎都要比校排名,甚至是班排名,因為每一次稍微重要的考試都會計入排名,所以學生與家長在心理上都不敢忽視每一次的考試。
 
從過去學生真正的競爭對象是外面看不見面孔的一大群人,現在變成每天跟自己一起生活與學習的同班同學,孩子能不在乎成績名次嗎?還願意無私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嗎?念起書來還會快樂嗎?還有時間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嗎?還能夠交到很多一輩子的朋友嗎?
 
關於孩子學鋼琴,我想我還是會繼續要求孩子彈琴的品質,但是重點是我們都能夠開心地面對比較重要。至於參加比賽所得名次這件事,我更應該放下才是。
 
 
競爭的對象是自己,不是別人  
 
一段時間下來,我開始反省,到底我應該鼓勵我的其他學生們「志在參加,開心就好」?還是該批評他們沒有進取心,沒有面對挑戰的勇氣呢?我們用一個又一個競爭來刺激孩子學習,真的是通盤適用的教育邏輯嗎?
 
讓我們回想自己是怎麼長成現在的樣子。義務教育結束後,學生通過排名競爭擠進最好的高中,再通過以考試分數與排名名次的方式篩選淘汰,進入「心目中」能進的最好的大學。我在美國念書時,競爭更是赤裸裸,我曾經眼睜睜看著其他同儕因為表現不佳,所以教授把獎學金挪移給更優秀的學生,他們只好收拾行囊,離開學校。
回台灣後所見,多數教授又進入另外一套競爭的遊戲規則中,寫計畫、做研究、求升等。上位者握有吸引我們的誘因,所以我們申請的研究經費愈來愈多,所需呈報的論文等成果就要更多,行政壓力也隨之愈來愈大。
當政府主導這種「以 KPI 說了算」的遊戲時,長期競爭的結果,並不是提高我們國家的競爭力,反而耗盡我們真正做研究和教學的精力。因為多數人在這個制度下,並不是真心喜歡做研究。排名、升等、計畫的競爭把學習的內在熱忱都消磨掉了。
從孩子參加鋼琴比賽的態度上,我有了反省的機會。孩子參加比賽其實不是為了競爭,也不想打壓其他人。她只是單純地認為上台表演、拿個獎盃,是件快樂、有趣的事,這樣的邏輯,有什麼不對?把動機扭曲的是大人,卻還要強加進取心、榮譽感這種大帽子在孩子身上,著實值得非議。
後來我便與孩子約法三章,只要她自己覺得準備好了,她就去報名比賽,以及比賽前要自主努力練習。在參加後,就不要在乎名次,因為她的對手是自己,不是別人。比賽是為了讓她更瞭解自己在同儕中的位階,以及前面還有多遠的道路需要努力。
 
當做爸爸的我改變了對「競爭」的觀念後,在晚飯後的練琴時間裡,我著重的就不再是彈得熟這件事,而是與孩子反覆討論哪一種練習方法才會更有效,音樂才可以更迷人,也就比較少再聽聞我們父女爭執的大小聲。
(本文出自《做孩子的重要他人》,蘇文鈺 著,寶瓶文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