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4/1起,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幼兒園下
阿摩第 3 期
60525枚
 1 

【心得】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四個轉型

發表于: 2011/08/08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跳脫基測的制約,讓自己轉型、升級,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當十二年國教即將啟動,該為孩子點燃那把學習之火的老師,許多人竟有著共同的焦慮竟:「不考基測,學生還會念書嗎?」

長期以來,台灣的許多老師往往只懂得運用外在的壓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卻無法真正點燃那把火。在北部某國中任教的一位年輕老師無奈的指出:「現在大部分的老師還是只會用『老師這麼辛苦、爸媽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好好用功』這類的話,來勸誡學生。」

其實,不論十二年國教是否如期推動,基測會不會繼續存在,老師的角色、老師的責任、社會對老師的期待都早已開始轉型。

就在去年底,台灣旅美學人張同平獲得美國傑出教授獎。他的數學課把同一道題目分給不同組學生解題,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答。解題後再讓他們辯論二十分鐘,讓彼此真正明白為何如此解題。這些傑出教師共同的特色是,「將學習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老師的角色在啟發學生,讓學生體認到所學科目的奧妙之處。」

參與香港閱讀教育推動的香港大學教授謝錫金也指出,現在香港教師最大的改變是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小組討論、即興劇、分享會等……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經驗不同的學習過程。

面對新學習時代的來臨,老師如果仍停留在工業時代,把自己定位在「知識灌輸者」的角色(見一三○頁附表),會愈來愈吃力不討好。「老師有好幾種層次,最劣等的就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也學不好。中等的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有學到東西。最優的是:老師教得很開心,學生也學得好,而且很開心,」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出。

老師需要的四個轉型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跳脫基測的制約,讓自己轉型、升級,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OECD整合了近二十年來「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的研究發現,面對二十一世紀時代的變遷,老師必須朝以下四個方向轉型:

轉型一、提供客製化的學習(Customised learning)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發現,當學生處在與他認知能力相當的環境中,他的學習效果最好。

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有些教學實驗中,甚至已經能夠藉由教學軟體,讓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可以上五年級的國文與三年級的數學。不必全班進度一致,而是根據個人學習的狀況,調整進度,考試題目、作業內容都可以更客製化。

事實上,花蓮宜昌國中的英文老師徐美雲就常根據學生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單給他們練習。程度好的,難度給較高的,另外一份較簡單。徐美雲認為這樣學生學習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她會很清楚的告訴學生:「我是針對你們不同的需求設計學習單,而且絕對不會影響你們的成績。」

桃園北勢國小老師溫雅惠,會在每學期末對學生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溫雅惠大廚師這學期為您上的菜,您滿意嗎?……」問卷從這樣的問候開始,接下來則會詢問學生這學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最喜歡的單元,以及他們對老師的期望。

「老師要從教科書的制約裡走出來。如果太依賴書商,自己的武功就會廢掉。要從學生的發問中,去了解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溫雅惠強調。

轉型二、運用多元化的知識來源(diverse knowledge sources)

在工業時代,老師的工作就是把他所知道的傳授給學生。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再由老師壟斷,學生可從各方面,特別是網絡獲得。所以老師的工作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能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網路、博物館、圖書館、線上課程,甚至電玩遊戲……。或將各種學習資源引進教室,社區工作者、專業人士都可能成為老師的教學夥伴。

新竹市光華國中老師簡志祥的生物課,就經常利用具有教育價值且能引起孩子興趣的網路遊戲來上課。

例如:他會帶著學生一起玩在美國黃石公園實景拍攝的「狼的任務」(wolf quest)。這個遊戲透過一隻狼的生命冒險,讓學生接觸到許多環境、生態的知識。當他上到關於免疫學的內容,他則會帶學生玩「免疫攻擊」(immune attack),這是一個讓人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許多細胞生理知識的遊戲。

「人都喜歡玩遊戲,我就在課堂中加入遊戲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學會,未來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他要怎麼去解決。我上課時用的一些影音資料,都會在上課直接找給他們看,讓他們學會尋找資源的方法,」簡志祥說。

轉型三、創造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Collaborative group learning)

學習科學的研究指出:「有效學習不再只是透過埋頭苦讀。大腦科學發現,互動、合作、協調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建構起知識。」

要創造團隊學習的機會,老師就必須從教室管理者的身分,轉型為團隊經理人的角色:設定目標、訂定策略、根據團員特質分配任務、鼓舞士氣、完成使命,就如帶領一群球員,完成一場比賽。

在新北市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的自然課裡,都是三人一組共用一台電腦,透過滑鼠、鍵盤、兩個搖桿,每個小組可以進行遊戲、模擬實驗、線上測驗。「他們把測驗變成線上遊戲,很享受在那裡考試,當做闖關。有時候我會讓兩組做擂台競賽,大家都很都興奮,一起上網找資料、找答案。」張原禎認為老師可以把學習經營的就像一場團隊遊戲:有任務、有關卡、有一份地圖、有一份寶物,有戰鬥值。如果在教學上遵循這套邏輯,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轉型四、提供深度評量(Assessment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好的評量應重視學生對知識深度的了解,而非資訊、知識的儲存量。評量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標準測驗,應該透過大量的實做分享、專題報告、小組合作、專案成果分享來呈現。

桃園北勢國小社會科老師溫雅惠的考題經常出現申論題與問答題。她認為,考題設計應該主要考思考、判斷,不是考記憶。例如,考原住民文化的題目,她會把部落名稱都寫出來,然後問學生,他們最喜歡原住民哪個節慶?為什麼?

花蓮宜昌國中英文老師徐美雲,很少用大張考卷考學生,而是在每堂課留五分鐘做隨堂檢測,例如教完一段英語會話,就留五分鐘考聽寫。或在學生練習過自我介紹的英文寫作之後,讓他們上台用英文自我介紹三分鐘,當做是英文口試。

「我認為老師應該讓學生儘量在課堂上把該學會的學會,而不是花很多上課時間在考試。老師也應該在課堂上去了解學生學到多少,然後回去想想,下一堂課怎麼教,」徐美雲說。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迦納指出:「評量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評量者有義務提供學生對他目前有幫助的回饋──確認他的優點和弱點、建議他如何改進。……這些都跟排名無關。」

何設計出好的評量、如何提供學生更合適的學習內容,需要老師的用心。而好的老師,也應該有機會被看見、被肯定。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唐淑華就懇切的提醒:「十二年國教之後,也許會給一些有想法的老師空間;可是我也很擔心,給一些摸魚的老師更多的空間。一定要有一個機制出來,讓優質的老師被看見,教師評鑑需要趕快推動。」

「要點燃那把火」,還是只想「注滿那桶水」?要繼續當「工業時代」的灌輸者,還是要轉型成「網路時代」的引導者?在教育第一線上的老師們,已經到了不得不抉擇的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