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5/13(一)起,第三階段頁面上方功能列以及下方資訊全面更換新版。 前往查看

教師檢定(教檢)◆教育理念與實務(舊名:教育原理與制度)(幼兒園、特殊教育、國民小學、中等學校)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18.有關伊利奇(Illich)反學校化教育(deschooling)的敘述,何者為非?
(A)基本假設認為學習是一種自我激勵的學習
(B)四種教育網路有:器物、楷模、同儕與前輩
(C)學校是提供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場所
(D)認為學習是不分時間、空間的。


答案:登入後觀看
難度: 簡單
1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11/07)

反學校教育運動因1971年《反學校教育社會》(或譯作《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一書的出版而引發;此書深刻地影響西方的教育思想,也震撼了那些志得意滿的專業教育者。因為作者伊利希(Ivan Illich, 1926-2002)在書中以最戲劇性的形式來質疑正式學校機構存在的必要性。伊利希認為「反學校教育」應被視為西方教育思想的一項重要改革,即使我們對此仍缺少任何理性的歷史觀點。

2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11/07)
伊利希大部分的想法,是遵循著馬克思主義者對歷史的解釋而來的;他強調學校是一個邪惡的、反人文的機構,應該盡快地被撤除。對伊利希而言,「學校」是一個普通名詞,下至幼稚園,上至大學,都只是一個巨大的整合系統,目的在讓人們可以在不同的行業中找到工作。以他的觀點而言,學校教育並未為個人預備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反而只是經由對文憑的控制,來達成其壟斷的行為而已。
3F
馬自達 小六上 (2010/11/07)
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學校倡導市場經濟,知識被包裝成商品,與真實情境脫離,因而並無太大意義。至於課程則是向「知識存貨」場所提貨出來,就如同超級市場中無生命的貨物一般。學校機構如同監獄、軍隊、修道院這些不平衡的社會機構一樣,使用強制的方式,將一群具有相當同質性的人聚在一起;但這不是自然的。根據伊利希的說法,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制約了,接受了教育中所謂正確的價值觀,並被迫扮演著這個機構中的角色;他稱之為「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

18.有關伊利奇(Illich)反學校化教育(deschooling)的敘述,何..-阿摩線上測驗